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 明今辨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 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 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曾尝试学习领悟道理,却不曾料到遍布艰难险阻。从古至今的道理分辨起来太难掌握,即便有人坦诚告知,我还是心怀疑虑。 直到老师指点出了那面如同秦时的镜子,从中看到过去与父母还未出生的时代。如今我才终于理解领悟了,感觉就像夜晚放飞的乌鸡带着雪花飞翔一般豁然开朗。
去完善
释义
《偈》是唐代僧人释警玄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昔:过去,从前。 2. 初机:刚入门的人。 3. 道:佛教或道教的教义。 4. 迷:迷失方向;困惑。 5. 万水千山:形容路程艰难遥远。 6. 觅:寻找。 7. 见知:认识和理解。 8. 明今辨古:了解现在和过去的事物。 9. 终难会:始终难以理解。 10. 直说:直接表达。 11. 无心:指没有世俗杂念的心境。 12. 转更疑:反而更加疑惑。 13. 蒙师:承蒙师父。 14. 点出:指点出来。 15. 秦时镜:这里应该指的是“秦镜高悬”的典故,喻指能够照彻一切的明镜。 16. 照见:照亮并看清楚。 17. 父母未生时:佛教认为“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人的本真状态,这里的“父母”比喻人的情欲和烦恼。 18. 觉了:明白道理。 19. 何所得:得到了什么。 20. 乌鸡:鸟名,又作“鬼车”。 21. 带雪飞:带着雪花飞行。
去完善
赏析
《偈》这首诗是南宋僧人释警玄的作品。他以自己的求道经历为线索,展示了从迷茫到觉悟的过程。 诗的开篇“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描述了作者在初入佛门时对道义的困惑,以及他为了寻找智慧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这里,诗人以万水千山比喻求道的艰难旅程,表达了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接着,“明今辨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表达了作者在探究古今道理时的困惑。即便是在明了当今、辨别古事之后,仍难以领会其中的真意。而当有人直接向他阐述无心的境界时,反倒让他产生了更多的疑惑。这句诗揭示了作者在求道过程中的挣扎与迷茫。 然后,“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描绘了诗人在一位导师的点拨下,如同秦时的镜子一样照亮了他内心的困惑。通过这面镜子,他看到了自己与父母未曾出生时的真相。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秦时镜”这一典故,形象地表现了他领悟到真谛的瞬间。 最后,“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意味着在彻底觉醒后,作者感到豁然开朗。此时的他,就如同夜间放飞的乌鸡,振翅飞翔,无所畏惧。这两句诗象征着作者在觉悟后的超脱与自在,表达了他对生命真谛的深刻体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是唐代著名禅师释警玄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歌反映了释警玄在禅宗修行过程中的领悟和心境。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盛世,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禅宗思想广泛传播。 在这个阶段,释警玄以佛法为旨归,深究佛理,刻苦修行。他生活的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尤其在唐玄宗时期,佛教学者辈出,形成了许多学派。其中,禅宗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对心灵的直接观照,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个过程中,释警玄通过禅修和悟道,逐渐领悟到了禅宗的真谛。他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偈》:“独行独坐,独唱独酬,独来独往,举世无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深刻体验,以及他在修行中所达到的超脱境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