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散拙亦自遂,麤将猨鸟同。
飞泉高泻月,独树逈含风。
果落盘盂上,云生箧笥中。
未甘明圣日,终作钓渔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这颗散漫不羁的心,与山间猿鸟一般自由自在。月光洒在飞泉之上,显得分外明亮;孤独的大树迎接着清风的拥抱。果实落在我的盘中,如同云朵藏在书箱之中。我并没有完全适应这明亮的日子,始终幻想着做一个垂钓的渔夫,享受与世无争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方干:唐朝诗人,字雄飞,新定人,有诗名。
2. 散拙:闲散疏懒。
3. 遂:如意,满足。
4. 麤:粗俗。
5. 猨:猿猴。
6. 高泻:高飞。
7. 月:月光。
8. 独树:孤单的树木。
9. 逈:遥远。
10. 含风:含有风吹过的意境。
11. 盘盂:盘子与盛食物的器皿。
12. 云生:云朵涌现。
13. 箧笥:箱子。
14. 未甘:不甘心。
15. 明圣日:光明圣明的时代。
去完善
赏析
《山中》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林深处的隐逸生活。诗中的“散拙亦自遂,麤将猨鸟同”表达了他与猿鸟为伍的自在生活,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情操。诗人通过描绘飞泉高泻月、独树逈含风等自然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林画卷。此外,诗中的“果落盘盂上,云生箧笥中”则表达了作者对山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是唐朝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9世纪初期,正是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诗人方干却在此时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喧嚣的世俗生活。他的一生屡试不第,饱受挫折,这使他更加向往宁静的自然环境,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唐代,文人墨客往往以隐逸为高尚品质的象征,他们渴望在山水之间寻找人生的真谛。方干也不例外,他通过这首《山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美景和诗人在其中的悠然自得,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