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钱塘江
东风晓出凤凰城,烟棹悠悠春水平。
征雁北归乡有思,大江东去世无情。
渡人来往青山在,霸业兴亡白鸟惊。
惆怅鲸吞心未死,至今朝暮逐潮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风拂晓从凤凰城升起,烟波浩渺的小舟悠然漂行在春水之上。
远飞的雁子向北返回故乡时充满了思念,而长江滚滚东去却无动于衷。
船只来来往往,青山依旧屹立在岸边;江山霸业的兴亡却让栖息的白鸟惊慌不已。
我心中怅然若失,如那鲸吞山河之志还未死去,至今仍日思夜梦地追逐着潮水的涨落。
去完善
释义
1. 凤凰城: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2. 烟棹(zhào):指烟雾弥漫的江面上船桨划动的声音。
3. 征雁:指出发远去的大雁,此处暗喻离家在外的人。
4. 东逝水:指钱塘江水,寓含时光流逝之意。
5. 青山:这里代指自然的山色。
6. 白鸟:指白鹭等鸟类。
7. 鲸吞:借指钱塘江涨潮时壮丽的景观。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渡钱塘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慨。诗人释行海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钱塘江春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并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人世的复杂情感。
第一句“东风晓出凤凰城”描述了春天清晨时的景象,凤凰城作为古老的都城,显示出历史的厚重感。而“烟棹悠悠春水平”则描绘了江面上的平静画面,看似宁静的背后,实则预示着江水的力量。
“征雁北归乡有思,大江东去世无情。” 这句话巧妙地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其中,征雁北归表达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而大江东去则是自然界的永恒力量,体现出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渡人来往青山在,霸业兴亡白鸟惊。” 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江畔的景致,也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青山代表永恒的自然,而白鸟则是象征的弱小生命。在这两者的对比中,作者暗示了无论人间事物如何变化,自然界依然如故。
最后一联“惆怅鲸吞心未死,至今朝暮逐潮生。” 的情感更为深沉。鲸吞指的是大海的潮起潮落,它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不息,尽管遭遇过无数次变迁和挫折,但内心的希望仍然澎湃不已。这句诗表现出作者坚韧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整体而言,本诗不仅展示了钱塘江壮美的自然风光,还深入挖掘了其中的哲学意义。诗人以宽广的历史视角和个人的人生体验,揭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万物兴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渡钱塘江》是明代诗人释行海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钱塘江上渡过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大约是在15世纪至16世纪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较为安定。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释行海(生卒年不详)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僧人,他的生平事迹虽然记载不多,但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曾游历全国各地,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钱塘江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文人墨客都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释行海作为一位僧人,他的作品无疑受到了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