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兄席间书事
穷山二月无多乐,犹作春来料峭寒。
常恐花枝暗萧索,却教诗句漫艰难。
寻芳頼有城西角,泥饮休论日几竿。
他日山僧纪清集,阁中应作画图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贫穷山区的二月份没有什么娱乐,但仍能感受到春天的微寒。
我常常担心花朵凋谢,令诗兴变得艰难。
在城西寻找美丽的花朵,闲暇时与朋友痛饮几杯。
将来某个时候,在山中的寺庙里记录这些清新雅致的聚会,应该会让阁楼里的画栩栩如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穷山:指荒凉的山区。
2. 二月:农历二月。
3. 料峭寒:形容初春微寒的天气。
4. 常恐:担心。
5. 萧索:萧条冷落。
6. 教:使。
7. 诗句:指诗歌的创作。
8. 漫艰难:形容创作时遇到的困难。
9. 寻芳:寻找美好的事物。
10. 城西角:城外的西部角落。
11. 泥饮:喝得烂醉如泥。
12. 日几竿:太阳已经升高了。
13. 他日:将来某一天。
14. 山僧:指住在山里的僧人。
15. 纪清集:记载美好的事情。
16. 画图看:把美好的事物画成图画来欣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和长兄席间书事》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与兄弟间的深厚感情。首联以“穷山二月无多乐,犹作春来料峭寒”起笔,揭示出当时所处环境的恶劣以及春天的姗姗来迟。颔联则通过“常恐花枝暗萧索,却教诗句漫艰难”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担忧和对创作的勤奋。颈联中的“寻芳頼有城西角,泥饮休论日几竿”表达了诗人与兄弟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尾联则以“他日山僧纪清集,阁中应作画图看”展现出诗人在想象着未来美好生活的景象。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质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长兄席间书事》这首古诗的完成时间是公元1157年,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朝政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但国家仍然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威胁。
作者廖行之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家族在政治、文化领域都有着深厚的根基。然而,廖行之并没有选择进入仕途,而是成为了一位隐居山林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学问,创作诗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廖行之与他的长兄相聚的时刻。他们一起讨论了国家大事,感慨世事无常,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在这样的氛围下,廖行之写下了这首《和长兄席间书事》,表达了他对人生、家庭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