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禅僧

标题包含
送禅僧
寒空孤鸟度,落日一僧归。近寺路闻梵,出郊风满衣。 步摇瓶浪起,盂戛磬声微。还坐栖禅所,荒山月照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天空中一只孤独的鸟儿飞过,太阳即将落山时一个僧人返回。在接近寺庙的路上可以听到诵经的声音,走出郊区风儿吹满了衣服。我摇摆着水瓶发出响声,敲击铜盂发出微弱的声音。接着我回到静坐禅修的地方,荒凉的山区月亮照亮了门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禅僧:参禅的僧人,此处指代该诗所要表达的对象。 2. 寒空:寒冷的天空,表达了冬天或秋天的意境。 3. 孤鸟:孤单的飞鸟,描绘了孤独的场景。 4. 落日:夕阳,暗示诗人送别的时间。 5. 路闻梵:在路上听闻的梵音,即佛教的诵经声。 6. 出郊:离开城市郊区,表示离开繁华的地方。 7. 步摇:古代妇女的首饰,此处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8. 瓶浪:形容水瓶倒水时波浪起伏的形象。 9. 盂戛:木鱼敲击的声音。 10. 磬声:磬石发出的声音,常用于佛教中。 11. 还坐:返回座位,表达回到原处的心情。 12. 栖禅所:栖息的禅房。 13. 荒山:荒凉的群山,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 14. 月照扉:月光映照在门扉上,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的心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暮色中送行僧人的场景。诗的前两句“寒空孤鸟度,落日一僧归”,形象地描绘了寒冷的天空中一只孤独的鸟儿飞过,而夕阳西下时分,一位僧人正朝着寺庙的方向归来。这种景象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仿佛是诗人与僧人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接下来,诗人通过“近寺路闻梵,出郊风满衣”来表现僧人的修行生活。靠近寺庙的小路上,传来阵阵诵经声,使人感受到了佛法的庄严;走出城郊,迎面而来的风吹起了僧人的袈裟,使读者感受到了僧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与宁静。 而后两句“步摇瓶浪起,盂戛磬声微”则进一步展现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外物的空灵。诗人以“步摇瓶浪起”来比喻僧人在行走时因晃动水瓶而产生的波纹,这与佛教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诗人的禅意境界。而“盂戛磬声微”则是对僧人在敲击木鱼时的描述,虽然磬声轻微,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僧人内心的寂静与专注。 最后,诗人以“还坐栖禅所,荒山月照扉”作为结尾,描绘了僧人在完成一天的修行后,回到禅修之地,沐浴在荒山野岭中的月光之下,心中充满了静谧与安宁。这种意境令人陶醉,也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和禅意的赞美与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禅僧》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激化,佛教遭受严重打压,史称“会昌灭佛”。 在这样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薛能与禅宗高僧结缘,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禅意的送别诗。薛能(约785-858年),字大拙,今河北保定市人,历任御史、尚书郎等职,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薛能以禅僧为友,表达了他们对人生、世界的独到见解。他通过比喻手法,将禅僧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传达了禅宗追求的寂静、无为的境界。同时,他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纷扰无常,以及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应保持的心态。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禅学修养,也展现了他对时代命运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