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高自鄂渚下仪真
鄂渚三千里,南楼看月回。
东园花政好,去岁客重来。
兄弟皆名士,文章动上台。
倾城倾国色,也用觅良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中国的一个叫做“鄂渚”的地方,有着三千里的辽阔疆域。我站在南楼上看着月亮缓缓升起,心中感慨万千。
在东园的繁花中,我似乎看到了去年的自己,又重新回到了这里。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客居他乡的游子,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稍有建树的知识分子。
我的兄弟都是些才子佳人,他们的文章都足以感动台上之人。我们的名声在外,甚至有倾城倾国之美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寻觅一个好的伴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鄂渚:地名,此处指的是湖北武昌的别称;
2. 仪真:古县名,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北部地区;
3. 三千里:形容路程遥远;
4. 南楼看月回:指在南楼赏月时回顾过去的情景;
5. 东园:指著名的古代园林,此处可能指代某处园林;
6. 花政:此处可理解为种植技艺或风景;
7. 去年客重来:表示诗人是再次拜访这个地方;
8. 名士:有名气的人,这里可能是指诗人的兄弟,也可能指其他人;
9. 文章:古代指文人雅士的文章;
10. 动上台:受到广泛关注;
11. 倾城倾国色:形容女子美貌动人;
12. 良媒:此处可理解为寻找合适的伴侣。
去完善
赏析
《杜仲高自鄂渚下仪真》是宋代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诗词。首句“鄂渚三千里,南楼看月回”描绘了诗人在三千里外的鄂渚地区观赏月景,表达了离乡的思念之情。次句“东园花政好,去岁客重来”则描述了故地重游的情景,体现出诗人对故地美景的留恋。
接下来的诗句“兄弟皆名士,文章动上台”赞美了诗人兄弟们的才华横溢,他们的文章受到世人瞩目,流传甚广。最后两句“倾城倾国色,也用觅良媒”则暗示了诗人的好友杜仲高的美貌与才情吸引了众多追求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美好未来的祝福。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戴复古独特的诗词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仲高自鄂渚下仪真》是南宋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年间(1163-1189年),正是南宋时期。在那个时候,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文人墨客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戴复古出身贫寒,曾游历江湖,以诗言志,留下了许多描绘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杜仲高则是他的朋友,此次从湖北鄂州来到江苏仪真。据史书记载,当时北方金兵犯境,而南宋朝廷却无动于衷,这使得戴复古等南宋诗人忧虑不已。
这首诗借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中提到了“齐民劳”,暗示了南宋百姓的负担沉重;“胡尘黑”则表达了对金兵入侵的恐惧和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的社会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