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听筝

标题包含
听筝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 张九龄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查看更多
二货的吃货生涯
去完善

译文
安静地呆着,没有头绪,于是不再弹奏秦筝。纤细的手指传递出新意,繁琐的琴弦诉说着哀怨之情。声音悠扬,思念不已;演奏时抑制情感,却仍有姿态流露出来。这哪里是因为声音有感染力,其实是人们内心的不平静导致的啊。
二货的吃货生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端居:安闲地居住。这里指闲坐家中。 2. 无绪:没有心思。 3. 那复:何必再。 4. 秦筝:古秦国的乐器,形状像瑟,有十三弦。 5. 纤指:细长的手指。 6. 繁弦:复杂的弦乐。 7. 怨情:哀怨的情感。 8. 悠扬:声音起伏不定。 9. 掩抑:压抑。 10. 自不:自己本来。
二货的吃货生涯
去完善
赏析
《听筝》一诗以筝声为主线,揭示了聆听古筝音乐时的心情变化。首联“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中,诗人提到自己此刻的心境并无特定方向,因此没有特别去聆听琴声的意愿。然而,纤纤玉指弹出的新曲却吸引着他的注意力,使得他凝神倾听。筝声时而如“繁弦起怨情”那样深沉而忧郁,时而如“悠扬思欲绝”那般激昂而振奋人心。这一诗句在描述筝声的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最后一联“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中的表述意味深长。诗人在此提出了疑问:究竟是筝声本身就具有引发人们情绪波动的魔力,还是人们自身内心无法平静才更容易被筝声触动?这个问题暗示了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这首诗歌中,我们不仅欣赏到筝声带来的美妙意境,更体会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
二货的吃货生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筝》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九龄创作的一首描绘音乐美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 在张九龄所处的时代,唐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空前发展,各种艺术形式日益完善,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张九龄作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诗作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歌颂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宏大主题,也有抒发个人感慨、表现人生哲理的细腻描绘。 《听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筝声的描绘,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以及音乐对人精神世界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首诗歌不仅体现了张九龄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货的吃货生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