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荆溪舟中对月

标题包含
荆溪舟中对月
历眼旬余半,终宵月在天。 若将今岁看,仅有此番圆。 寒逼鸿洲外,光摇螘瓮边。 家山千里远,应共一婵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十多天的等待,终于盼来了夜空中的明月。 在这今年,也只有这一次能看到如此圆满的月亮。 寒冷的光线从遥远的地方照射过来,照亮了地面上的蚁群。 家中的山岗相隔千里,但在明亮的月光下,仿佛离我很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荆溪: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 2. 旬余:即十天以上。 3. 蚁瓮:比喻小的空间或范围。 4. 鸿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指代远方。 5. 家山:故乡。 6. 婵娟:形容美好的月色。
去完善
赏析
《荆溪舟中对月》是南宋诗人吴锡畴的作品。诗中描述了诗人在荆溪的船上赏月时的情景。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历眼旬余半,终宵月在天”描述了月亮升起和落下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旬余半”指一个月的时间,即月亮从新月到满月的变化过程。“终宵月在天”则表达了月亮在夜晚的高悬。 颔联“若将今岁看,仅有此番圆”表达了对月亮的珍惜。在这个特定的时刻,诗人觉得这是今年唯一一次能看到如此明亮的月亮的机会。 颈联“寒逼鸿洲外,光摇螘瓮边”描写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鸿洲”和“螘瓮”分别代表了水面上的不同景物,前者象征着宽阔的水域,后者则暗示了河岸边的景象。月光在水面上摇曳,给整个画面带来了宁静的氛围。 尾联“家山千里远,应共一婵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虽然家乡远在千里之外,但诗人相信,他们此刻也正在欣赏着同一个月亮。“婵娟”在这里指的是美丽的月亮,同时也象征了团圆和美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荆溪舟中对月》是南宋著名诗人吴锡畴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60年左右。当时,中国正处于金朝灭亡、蒙古帝国南侵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一时期,吴锡畴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也感受到了这种时代的压力和痛苦。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官员,后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江南各地,目睹了战乱后的萧条景象,对民生疾苦深感同情。 在《荆溪舟中对月》这首词中,吴锡畴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下的景色,表达了个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于时局的忧虑。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