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心中的柔情无法传递出去。
燕子还未筑好巢,就遇到了寒食节的细雨;人如饮酒微醺,却在落花的风中感到无奈。
透过一扇窗户,我看到那些怀念周敦颐的人;在这五亩大的花园里,我想起了司马光。
我没有写下召唤灵魂的诗歌,只能独自长啸;且用春天的诗句来回应春天的付出。
去完善
释义
1.韶光:美好的时光,多指春光。
2.大半去匆匆:时光流逝得很快。
3.幽情:深沉的感情,这里指对春天时光的留恋。
4.递不通:无法传达出去。
5.燕未成家:燕子还未筑好巢。
6.寒食雨:清明节时的雨水。
7.人如中酒:形容人因忧愁而显得精神不振的样子。
8.落花风:风吹落的花瓣。
9.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曾任过濂溪的地方官。
10.涑水翁:指司马光,他的故居在涑水河畔。
11.赋招魂:召唤离散的魂灵,这里指写诗寄托哀思。
12.独啸:独自长啸。
13.排春句:创作春天的诗句。
14.春工:春天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春日》是南宋诗人吴锡畴所写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词。首联“韶光大半去匆匆”通过感叹时光流逝来表达珍惜春光的情怀;颔联“几许幽情递不通”则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接下来的一联,诗人以燕子尚未筑巢的情景来比喻自己的境遇,而“人如中酒落花风”则表达了人们在这个春天里感到的凄凉与无助。颈联中的“一窗草忆濂溪老”表达了诗人对周敦颐的敬仰之情,“五亩园思涑水翁”则是对司马光的怀念。尾联中的“无赋招魂成独啸”揭示了诗人的苦闷心境,而最后的“且排春句答春工”则暗示了诗人试图用笔墨记录下春天的美好,以此回应春天的馈赠。整体来看,这首《春日》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的哀愁,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是南宋诗人吴锡畴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至元朝初期,约公元1279年至1368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战乱和民族矛盾激化的阶段,如宋元战争等,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形势紧张。
吴锡畴作为南宋的文人,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国破山河、家亡国殇的变故。他的诗词作品中,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家园失落的哀伤。此外,他还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在这首《春日》中,吴锡畴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以及万物复苏的景象。这些美好的意象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乱世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和平的追求,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