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雁

标题包含
闻雁
暮霞天角正红酣,渺渺飞鸣雁两三。 万里中原消息断,頼能带得过江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的天边,晚霞正红得浓烈,几只大雁在遥远的天际飞翔。在这个时刻,中原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已经完全中断,但还好这些鸿雁能够带着信息穿越万水千山,飞往江南。
去完善
释义
暮霞:指晚霞。天角:天际,天空的一角。红酣:红色的晚霞像酒喝得酣畅一样浓烈。 渺渺:形容雁群飞得高而远的形象。飞鸣:指雁群的飞行和鸣叫。雁两三:几只大雁。 万里:表示距离遥远。中原:中国中部地区,这里指代整个中国。消息断:失去联系或音信不通。 頼:同“赖”,依赖。能:可以。带得:带来。过江南:飞过长江以南。
去完善
赏析
《闻雁》是南宋诗人吴锡畴的一首咏物诗。诗歌以暮霞、天角、红酣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辽阔的景致。在画面之中,可以看到天空中飞翔的雁子,它们打破了画面的宁静,为这暮霞红酣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生动。 “渺渺飞鸣雁两三”一句则展现了雁群的形象。这里的“渺渺”一词既表现出大雁飞行的高远,也暗示了它们的行踪不定。而“飞鸣雁两三”则进一步点明了大雁的数量和动态,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它们在空中翱翔的情景。 第三句“万里中原消息断”则是从雁子的角度进行描述,表达出在遥远的旅途中无法传递中原的消息,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最后一句“頼能带得过江南”则表示诗人寄希望于这些大雁,希望它们能将好消息带至江南。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界中的大雁为载体,寄托了诗人的愁绪与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雁》是南宋诗人吴锡畴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宋末元初之际,其时正值南宋灭亡,元朝建立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战乱频繁,民生疾苦。作为身处乱世的文人,吴锡畴的人生际遇也不尽如意,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以诗为寄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吴锡畴的《闻雁》通过对大雁南飞的场景描绘,传达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寥之感。诗人以“夜深惊梦”暗示了战争带来的不安与恐慌,以及人们在战乱中的惊恐与无奈。而“绕树啼难歇”则体现了作者对远方故土的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