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觉赞
德山全其颠,岩头插其尾。
逼成一个老於菟,两眼眈眈没牙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德山":这里指位于湖南澧陵县的德山,有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德山禅寺;
"全其颠":指山峰之顶;
"岩头":指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回雁峰;
"插其尾":喻指德山作为衡山的一部分;
"老於菟":"於菟"是古代对老虎的别称,这里的"老於菟"指的是修行有成的禅师;
"眈眈":形容目光明亮有神;
"没牙齿":没有锋利的獠牙,暗示禅师外表看似凶猛,但内心慈悲无害人之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真觉赞》是南宋僧人释可湘所作,以通俗的寓言形式表达了对禅宗教义的理解。诗中的“德山”和“岩头”分别是唐代两位著名的禅宗大师,这里用他们来形容一个完整的禅法体系。“老於菟”是指老虎,在这里象征着禅修者通过修行达到的境界。
首句“德山全其颠,岩头插其尾”,形象地描绘出德山、岩头两座山的相对位置,强调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以此暗示禅宗修行的过程需要传承和发展。接下来,“逼成一个老於菟,两眼眈眈没牙齿”描述了经过艰苦修行,禅修者最终获得的心境:虽然失去了世俗的欲望,却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洞察力,如同凶猛的老虎,无所畏惧。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者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真觉赞》是宋代高僧释可湘的一首禅诗。这首诗歌颂了禅宗的智慧和觉悟。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信息:创作时间、作者人生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首先,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创作于宋代。在这个时期,禅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禅宗强调顿悟和自我解脱,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关于释可湘的人生际遇,虽然史书对他的生平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感受到他对禅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作为一个高僧,他可能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伏伏,这些经历使他对禅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宋代是一个佛教繁荣的时期。佛教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都热衷于研究佛学。这个时期的禅宗哲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禅宗大师,如石霜庆诸、杨岐方会等。
综上所述,《真觉赞》这首诗歌是在宋代这样一个禅宗文化繁荣的时期,由一位深谙禅宗哲理的高僧释可湘所创作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智慧的理解和领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禅宗的崇敬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