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西台哭所思

标题包含
西台哭所思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谢翱(1249年-1311年),字皋羽,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他是南宋末年的文学家、诗人,与文天祥、邓剡并称为“宋末三杰”。 谢翱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后来他投身抗元事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我为失去知己而悲痛哭泣。在这个荒凉的台上,太阳正缓缓落下。 我的泪水滴落在吴江的江水里,随着波涛流向大海。 我那早已过时的衣裳仍然带着绿的颜色,而大地并没有同情和怜悯我这怀才不遇的人。 我还没有老去,只是一个在山中居住的人,我只能通过写诗来表达对逝去知已的哀悼之情。
去完善
释义
1. 残年:这里指作者晚年。 2. 知己:相互理解、深知的友人,此处指的是文天祥。 3. 白日:太阳,此处形容时间短暂。 4. 荒台:荒废的楼台,这里指西台。 5. 吴江:长江下游支流,流经江苏南部地区。 6. 后土:大地之神。 7. 怜才:惋惜和珍视人才。 8. 八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悼念亡友的诗作。
去完善
赏析
《西台哭所思》是南宋诗人谢翱哀悼故友郑所南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首联“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描绘了诗人晚年在荒凉的西台上为失去知己而痛哭的情景。其中,“知己”指的是故友郑所南,他离世使诗人感到孤独和悲伤。同时,“白日下荒台”以夕阳映衬荒凉的场景,增强了情感的沉痛感。 颔联“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抒发了诗人悲痛之极的心情。他的泪水滴落在吴江水中,随着潮水漂向大海,象征着他与故友的深情厚谊将永远流传。 颈联“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表达了诗人对故友才情的敬仰和对命运不公的愤怒。虽然故友已经离世,但他的遗物仍留有墨迹;然而,天地之大却未能眷顾这位有才之士,使其英年早逝。 尾联“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传达了诗人作为山中的隐士,虽未老去,但他觉得自己只能通过写诗悼念八位已故的友人,其中包括故友郑所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台哭所思》是南宋爱国诗人谢翱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公元1279-1286年)之间。这一时期,谢翱因战乱流离失所,痛感山河破碎、故土沦丧,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战乱的悲痛溢于言表。 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抵抗蒙古军的力量逐渐崩溃。在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南宋皇帝赵昺在海上跳海自尽,南宋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深深震撼了谢翱,他决心投身于抗元事业。然而,随着元朝的建立,抗元斗争失败,谢翱被迫流亡江南一带。在这段岁月里,他多次前往杭州西湖畔的西台,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失去挚友的哀痛。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民众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深深地影响着谢翱。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战乱的谴责和对和平的呼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力挽狂澜的悔恨和对未来道路的选择的迷茫。这些情感共同构成了《西台哭所思》的深厚内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