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静夜

标题包含
静夜
静夜披黄卷,青藜照五行。 恨无知我鲍,空羡起予商。 学业心将棘,功名鬓欲霜。 此生应自断,无复问穹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陈棣"的具体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的信息,例如全名、生卒年份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准确的答案。
去完善

译文
在宁静的夜晚,披着黄色的书卷,用青色的油灯照亮书本上的五行文字。遗憾的是,没有像鲍照那样的知己,只能羡慕殷商的贤士们能够相互启发。学习的心情就像棘刺一样尖锐,功名的追求让头发都快要变白。这一生应该自己做出判断,不要再向苍天祈求答案。
去完善
释义
1. 静夜:指寂静的夜晚。 2. 黄卷:古籍或书籍的美称,此处指陈棣正在阅读的书籍。 3. 青藜:藜,一种草本植物;青藜则用来比喻照明工具,如火把等。这里可以理解为陈棣在夜晚读书所用的烛火。 4. 五行:原意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此处以五行代指儒家经典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5. 无知我鲍:无知我鲍是指春秋时期的鲍叔牙。鲍叔牙是管仲的好友,他深知管仲的才能并一直向齐桓公举荐管仲,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这里陈棣以鲍叔牙自比,表达了渴望遇见知己的心情。 6. 起予商:起予商是指古代一位名叫商的隐士,他与颜渊有交情。孔子曾称赞商能够启发颜渊的智慧。这里陈棣以此表达对知己的向往之情。 7. 学业:指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的事务。 8. 心将棘:形容内心充满困扰和痛苦。 9. 功名:功绩与名誉,这里表示追求名利的过程。 10. 鬓欲霜:形容头发逐渐变白,暗示年龄的增长。 11. 此生:这一生。 12. 无复:不再。 13. 穹苍:天空,这里代表天命。
去完善
赏析
《静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棣在寂静的夜晚翻阅古籍的场景。“静夜披黄卷”一句表现了诗人在宁静的夜晚专注阅读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学识和修养。“青藜照五行”则形象地描绘了借助青藜(古代灯具)的光辉来阅读五行(古代书籍分类法中的五大类)的情景。 接下来的“恨无知我鲍,空羡起予商”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知识渴望以及对贤能之士的敬仰之情。其中“知我鲍”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博学之士鲍昭,而“起予商”则是指孔子的弟子子夏。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虽然渴望像鲍昭那样拥有渊博的知识,但终究无法企及;同时,他也羡慕那些能够启发他人思考的学者,如子夏一般。 接着的“学业心将棘,功名鬓欲霜”两句则传达出诗人对于学术事业的热衷以及对自己成就的担忧。这两句意味着诗人虽投身于学术研究,却因心中挂念着功名利禄而导致头发逐渐变白。 最后,“此生应自断,无复问穹苍”则表达出诗人在面对学术与功名的矛盾时所表现出的决心。这里的“自断”并非指放弃生命,而是意味着要对自己的命运作出决断。通过这两句,诗人传递出决定抛开世俗纷扰,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静夜》是宋朝诗人陈棣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心境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月”、“风”、“梅花”等元素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热爱。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棣正身处南宋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外患严重。而陈棣本人也是一位身世浮沉的士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他倍感失落和无奈,也因此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冷暖。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棣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物,并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在这首《静夜》中,他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和对故土的眷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