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辽西曲

标题包含
辽西曲
辽西八月边风急,塞草凝霜刁斗湿。 旅雁嗷嗷思妇哀,锦机初罢流黄织。 并州快剪裁作衣,制成千里寄相思。 巧盘诘曲同心纽,附绣回旋锦字诗。 诗长字字愁胸臆,纽比连环解难得。 解难得时君莫谖,啼红认取封时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凤(1241年-1307年),字韶卿,号九华山人,徽州府歙县人。元代著名学者、诗人。 方凤出生于南宋末年,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广交贤达,学识渊博。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于九华山...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辽西八月的边境疾风吹过,战地里的霜气渗透了刁斗。孤独的旅行雁在远方嗷嗷叫着,让思念丈夫的妇人心情悲痛。她刚刚结束在锦绣绸缎上的编织工作,一边流着泪,一边想着远方的亲人。 她请人在并州裁剪出漂亮的布料,然后精心缝制成衣服,希望寄托在千里之外的情感得以传达。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她在衣服上设计了一些独特的图案,并将情感寄托在精美的诗词刺绣之中。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深深的忧愁和思念之情。如同连环般的纽带,紧密而难以解开。当它解开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那段深刻的感情。而那哭泣的红晕,正是真挚情感的见证。
去完善
释义
1. 辽西:泛指辽宁西部地区。 2. 边风:指边疆的风,这里形容风吹猛烈。 3. 刁斗:古代军队中用以报时或报警的器具。 4. 旅雁:迁徙中的大雁。 5. 嗷嗷:象声词,表示雁鸣之声。 6. 思妇:指思念远在他乡的夫君的女子。 7. 锦机:织锦用的机器。 8. 流黄:黄色丝线。 9. 并州:山西太原一带。 10. 快剪:剪刀的一种,可以裁剪精细的布料。 11. 巧盘:形容织物花纹繁复精致。 12. 诘曲:曲折,蜿蜒。 13. 同心纽:象征夫妻感情的纽带。 14. 附绣:刺绣时附加装饰。 15. 回旋:循环往复。 16. 锦字诗:用彩色丝线绣成诗句,即绣上诗句的衣物。 17. 诗长:诗歌篇幅较长。 18. 胸臆:内心。 19. 解难得:解开不易理解的事物。 20. 谖:遗忘。 21. 啼红:指眼泪,这里借指妻子因思念丈夫而落泪。 22. 封时痕:封缄时的痕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辽西曲》描绘了戍守边疆的士兵与家中妻子的离别之情。诗人以辽西边地的环境为背景,用刁斗、旅雁等意象传达出边地的艰辛和思妇的哀伤。诗中的“巧盘诘曲同心纽,附绣回旋锦字诗”两句则表达了妻子为丈夫精心制作衣物的同时,还在上面绣上诗词表达思念之情。而后面的“诗长字字愁胸臆,纽比连环解难得”则是刻画了诗人因妻子的深情厚意而产生的内心感慨,最后以“解难得时君莫谖,啼红认取封时痕”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盼。整首诗情感深沉,情景交融,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环境下人情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辽西曲》是明代诗人方凤创作的一首描绘辽西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末年,即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明朝晚期的动荡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冲突频繁。 在这段时间里,方凤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尽管如此,方凤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他游历四方,广泛结交文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愈发强烈,这也成为他创作《辽西曲》的重要动力。 在方凤生活的时代,辽西地区是一个充满战争与苦难的地方。这里曾是蒙古族、女真族等与汉族交融的地区,也是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冲突的前沿阵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辽西地区成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也可以感受到民族融合的力量。正是这种复杂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激发了方凤创作《辽西曲》的热情和灵感。 综上所述,《辽西曲》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末年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首诗中,方凤通过对辽西地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生活时代的忧虑以及对和平与民族融合的渴望。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方凤的个人经历和时代特征,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