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儿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胡腾的身世来自凉州,皮肤洁白如玉鼻梁挺直。
他穿着轻柔的棉布衣衫,挂有长长的葡萄纹饰带。
在营帐前他用母语向众人致辞,然后展开衣襟翻飞袖子为我舞蹈。
他曾是安西的旧时部下,如今已收起眼泪观看;他是洛阳的作词人,亲自记录和传递这支舞曲。
在花毡上扬眉顾盼,红色的汗水滴落打偏了珠帽。
沉醉的样子时而左倾右倒,但双靴依旧稳健而有力。
紧促、快速的步伐都准确地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反手握腰的姿态就像一轮新月。
忽然,弦乐响起,一曲告终,紧接着传来城墙处呜呜的画角声。
胡腾啊,胡腾,你可知道你离家乡的路已经越来越远了吗?

去完善
释义
《胡腾儿》注释如下:
1. 胡腾儿:古代西域舞蹈表演者,此诗以胡腾儿为题,通过描绘其舞蹈形象来赞美中西文化交流的成就。
2. 凉州: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这里用来泛指西北地区。
3. 桐布:指用桐树纤维织成的布料,轻便耐用。
4. 葡萄长带:用葡萄藤制成的腰带,具有装饰性。
5. 本音语:指胡腾儿的母语,即他们原居地的语言。
6. 拾襟搅袖:形容舞者挥舞衣襟、袖子以配合舞蹈动作。
7. 安西旧牧: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地区的老百姓。
8. 洛下词人:指洛阳地区的文人墨客。
9. 踏花毡:舞者在花毡上起舞。
10. 红汗交流:形容舞者挥汗如雨的情景。
11. 珠帽偏:舞者在舞蹈过程中,帽子上的珠子随着动作左右摆动。
12. 东倾又西倒:形容舞者的身体随着舞蹈节奏不断倾斜、摇摆。
13. 双靴柔弱:指舞者的脚步轻盈。
14. 环行急蹴:形容舞者绕圈急行的动作。
15. 应节:符合音乐节拍。
16. 反手叉腰:一种舞蹈动作,表示姿态优美。
17. 却月:古人对“弓”的雅称。此处借指舞者弯腰拔背的姿态。
18. 丝桐:指琴瑟等弦乐器。
19. 一曲终:指音乐演奏完毕。
20. 呜呜画角:形容军号声嘹亮悠远。
21. 家乡路断:指胡腾儿远离故乡,无法回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饱满的笔墨描绘了一位来自胡地的舞者形象,通过对舞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异域风情和动人的舞蹈艺术。诗歌首先介绍这位舞者的身份背景,他是凉州人,身材健美,面目俊秀,从皮肤、鼻子到服饰都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详细描述了舞者的装束和舞蹈动作。他身穿桐布制成的轻盈舞衣,佩戴着葡萄形状的长带,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动作优美而富有节奏感。在舞蹈过程中,舞者的表情生动,眼神炯炯有神,踏起花毡时显得热情奔放,汗水交融,头巾微微倾斜。随着舞蹈的进行,舞者的动作愈发矫健有力,双脚时而向前,时而向后,灵活自如。当音乐结束时,整个舞台瞬间变得寂静无声,只有远处传来阵阵号角声,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氛围。
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胡腾舞的热爱和对异域文化的欣赏。同时,诗人也通过舞蹈这一表现形式,传达了远离家乡的胡腾儿可能面临的种种艰辛与无奈。然而,正是这种浓厚的乡愁情感,使这首诗更加动人,为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胡腾儿》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李端本人一生经历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然而,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被誉为“才子”。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李端通过对胡腾儿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此外,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尤其是与西域各国的交流。这种交流使得异域文化得以传入中原,其中就包括胡腾舞。胡腾舞是一种来自西域的舞蹈,以其独特而优美的舞姿受到了唐朝人民的喜爱。李端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胡腾儿的舞蹈,展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种文化交流的热情与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