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晏元献公挽辞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晏元献公挽辞三首 其二
先帝文章老,东朝羽翼臣。 风流至公尽,哀愤与时均。 箫鼓悲将曙,烟云惨不春。 灵輀归旧治,遗爱泣州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号颍阳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韩亿是北宋名臣,母亲为宋仁宗皇后之妹。 韩维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京师...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先皇陛下德高望重,在东宫立下辅佐之功。 毕生公心所至,留下无穷悲哀与愤怒。 晨钟暮鼓声中,哀思沉重如云雾笼罩。 送别英魂回归故地,遗留的爱意令百姓泪流。
去完善
释义
1. 先帝:指宋仁宗赵祯,他于韩维所在时代已去世。这里用先帝表示对皇帝的尊称。 2. 文章:这里主要指皇帝的诗文作品,表现皇帝的文学素养。 3. 老:年纪大。这里的“老”字强调了宋仁宗年岁已高。 4. 东朝:指皇后、太后等女性家属所居住的宫殿,也可以泛指皇后的地位。此处指的是韩维辅助过的皇太后刘氏。 5. 羽翼:辅佐、襄助的意思,这里指出晏殊作为大臣的职责。 6. 风流:这里指晏殊的风度与才情。 7. 至公尽:极尽的公正、公平。 8. 哀愤:悲痛愤怒。这里是形容皇帝驾崩所带来的悲痛之情。 9. 与时均:与时事相均衡。 10. 箫鼓:两种打击乐器,寓意丧事场景的悲伤气氛。 11. 将曙:接近天明之时,即凌晨时分。 12. 烟云惨不春:形容春天的景色中弥漫着悲痛的气氛。 13. 灵輀:指载有灵柩的车子。 14. 归旧治:回归故乡治理。 15. 遗爱:留下的仁爱,用以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16. 州民:州县的民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韩维为悼念晏元献公而作。诗人首先描绘了晏元献公作为皇帝的文臣,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晏元献公的风流才子形象以及他的公正无私的品质在诗中被赞美。然后,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哀愤之情,表达出对于晏元献公逝世的悲痛心情。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用悲伤的箫鼓声和凄冷的烟云景色,生动地传达出哀悼的氛围。最后两句“灵輀归旧治,遗爱泣州民”,描述了灵车回到晏元献公故乡的景象,表达了当地百姓对他深深怀念之情。整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表达了对晏元献公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诗人对他离去的深切悲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晏元献公挽辞三首 其二》,是北宋诗人韩维为悼念晏元献(即晏殊)而作。晏殊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韩维交往深厚。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 在晏殊离世后,韩维深切哀悼这位故人,他回忆起与晏殊共同度过的时光,以及晏殊的才华和品德。在这个时期,北宋正处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晏殊与韩维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献策献力。 晏殊一生勤奋好学,文学成就卓著,尤以词著称,被誉为“词坛宗匠”。他在朝廷担任要职,曾两度任宰相,主张改革,提倡节俭,对北宋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维也是北宋著名文人,曾任翰林学士,与晏殊志趣相投,交情甚笃。 在这首诗中,韩维表达了对自己挚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通过描绘晏殊生前的光辉事迹,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价值观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