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若不是因为这溪山美景让人愿独自徜徉其中,远离尘嚣,还有谁能够真正懂得猿猴挂在高枝上的那份闲适与自在呢?
去完善
释义
独往:独自前往,引申为隐居或远离尘世;解:懂得、理解;挂猿枝:猿猴攀挂在树枝上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秋景图,通过“野水”“疏林”“扁舟”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带萧瑟的画面,点明了画中人物的归宿——江南黄叶村,充满了诗意的遐想。后半部分则由景入情,从自然的破坏联想到人生境遇,感叹人类对自然的侵扰,以及对原始生态之美的怀念。最后以“挂猿枝”的意象收尾,寄托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画境之美,又含哲理之思。苏轼通过对画中景物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批判,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隐逸的情怀,使读者在欣赏画意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思想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秋,正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此时的苏轼虽身处逆境,却在山水间寻得心灵慰藉。他借题画诗抒发胸臆,以李世南所绘秋景图为灵感,将画中意境与自身心境相融合。诗中既有对自然萧瑟之美的细腻刻画,又隐含着对人生坎坷的深沉感慨,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一时期,苏轼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展现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