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甲辰十一月十二日往湘阴马上和季长见寄小春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甲辰十一月十二日往湘阴马上和季长见寄小春二首 其一
雨暗书云节,梅偷破腊春。 里闾相餽饷,风物近袁筠。 吴语知无伴,楚衣聊试新。 忽惊身是客,流落老湘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德洪(1071-1128),俗姓陈,字觉范,自号寂照居士,又号十方。北宋时期著名诗僧、书画家。 释德洪出生于浙江余杭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乌云密布下的雨天阅读着古籍文章,梅花偷偷地绽开宣告了腊月后的春天。 乡里的百姓相互馈赠食物和礼物,当地的风俗习惯接近袁州(今江西宜春)一带。 听着的语言里不知道有没有同伴可以交谈,尝试穿着当地的衣服。 突然间惊讶地发现我只是一个外乡人,在衰老的岁月里漂泊在湖南的水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甲辰:即公元1064年。 2. 十一月十二日:农历日期。 3. 湘阴:湖南省岳阳市下辖县。 4. 马上:在马背上,此处指出行途中。 5. 和:唱和,指按照原韵诗的韵律、格调写出的诗。 6. 季长:未知出处,可能是作者的友人。 7. 小春:指农历十一月冬至后的十五天。 8. 雨暗书云节:指阴雨连绵的日子。书云节,古代星官名。 9. 梅偷破腊春:梅花开,暗示冬季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破腊,农历十二月称腊,破腊表示腊月将要过完。 10. 里闾:乡里,乡村。 11. 餽饷:馈赠食物。 12. 风物:风光景物。 13. 袁筠:未详出处,可能是作者所在地附近的地名或景点。 14. 吴语:吴地的方言,此处泛指江苏、浙江一带的方言。 15. 无伴:没有伙伴。 16. 楚衣:楚国地区的服饰,此处指湖南一带的服饰。 17. 忽惊:突然惊讶地意识到。 18. 身是客:意识到自己是个过客。 19. 流落:漂泊不定。 20. 老湘滨:在湘水之滨慢慢老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甲辰十一月十二日往湘阴马上和季长见寄小春二首 其一》是由宋代著名诗人释德洪所创作的。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怀念故乡的心情。 首联“雨暗书云节,梅偷破腊春”,描写了阴雨连绵的天气,梅花悄然盛开的情景。“书云”是指卷云,这里用来形容天空中的乌云,透露出一丝沉重的气氛。而“破腊春”则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雨雪与梅花,营造了一种凄美动人的氛围。 颔联“里闾相餽饷,风物近袁筠”,描绘了家乡的风土人情。“里闾”指乡村,“餽饷”则表示互相赠送食物。诗人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他还提到了“袁筠”,这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袁燮的别号,这里用来代指江南地区的文化风情。 颈联“吴语知无伴,楚衣聊试新”,表现了诗人离家在外、孤独无依的心境。“吴语”指的是江南地区的方言,这里暗示了诗人远离故乡,无法用熟悉的乡音与人交流。而“楚衣”则是指楚国地区的服饰,诗人以试穿新的衣服来排遣心中的寂寞。 尾联“忽惊身是客,流落老湘滨”,是诗人的感慨之词。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过客,在这陌生的湘阴之地老去。这里的“老湘滨”既是对自己年纪渐老的感叹,也是对漂泊不定的生活的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甲辰十一月十二日往湘阴马上和季长见寄小春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释德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84年(南宋淳熙十一年)的十一月十二日。在这一年里,德洪因为与秦桧派系的斗争而被迫离开杭州云栖寺,前往湖南湘阴地区游历。 此时的南宋正处于一段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尽管在与金国的战争中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但在南方的经济、文化等领域却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此外,与释德洪有关的时代背景是,他曾在南宋时期的佛教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传人,曾主持过杭州云栖寺等著名寺院。然而,由于与当时权臣秦桧派系的矛盾,他在政治上受到了打压,被迫四处游历。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能够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代风貌和个人情感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