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叔贞从驾巡边三首 其二
鸾舆属巡幸,奔走纷俊乂。川光照征袍,隰云拥飞骑。郑子山泽癯,远自东海至。许令沐清光,执笔同近侍。原野民物饶,夷貊风俗异。游豫昭王度,纪述擅才气。寸善且不遗,至德在详记。洗耳锦江滨,好音为频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豪华的车队伴随着天子出行,众多的精英们纷纷追随。河边的光照亮了他们的战袍,云彩簇拥着疾驰的骑兵。郑先生虽然清瘦,却从遥远的东海之地赶来。许令沐浴在皇家的光辉下,与近侍一同拿起笔来。原野上的百姓生活富足,但各地的风俗却各有不同。巡游展示着皇帝的仁爱,记录则显示出众人的才华。对任何善良之事都不容忽视,最重要的美德在于真实记录。他们在锦江边交谈甚欢,美好的消息应时常传递。
去完善
释义
1.鸾舆:天子的车舆,这里指代天子巡幸时的车驾。
2.属:连接,这里是伴随的意思。
3.巡幸:古代皇帝外出巡视的行程。
4.奔走:忙碌奔走。
5.俊乂:有才能的人。
6.川光:河流反射的光芒。
7.征袍:远征时穿的战袍。
8.隰:低湿的地方。
9.云拥:如云般聚集。
10.飞骑:飞奔的马匹。
11.郑子:这里指的是郑叔贞,即诗中的主人公。
12.山泽癯:在山泽间生活清苦的样子。
13.远自:来自远方。
14.东海:指诗人的故乡,位于东海之滨。
15.许令:允许、让。
16.沐浴:享受、沾染。
17.清光:清澈的光辉,这里指皇恩。
18.执笔:拿起毛笔,这里指代写作。
19.近侍:皇帝的贴身侍卫。
20.原野:平原和荒野。
21.民物:人民和生活用品。
22.饶:丰富、富足。
23.夷貊: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
24.游豫:巡游游乐。
25.昭:展示、显现。
26.王度:帝王的气度、风度。
27.纪述:记录、叙述。
28.擅:擅长。
29.才气:才华、才情。
30.寸善:一点儿好处。
31.至德:至高无上的道德。
32.详记:详细记载。
33.洗耳:愿意倾听。
34.锦江滨:锦江边,诗人所在地。
35.好音:好消息。
36.频寄:频繁传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出行巡视边疆的情景以及诗人与郑叔贞之间的情谊。诗中提及的鸾舆、川光、隰云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帝辇巡边的盛大场面。同时,郑子(指郑叔贞)作为东海而来的才子,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得以一同随行并执笔记录所见所闻。诗人借郑子的视角观察了边疆原野的富饶和夷貊的风俗差异,并强调记载这一切不仅是为了展示皇帝的气度,更是为了展现诗人的才华。诗人认为无论细节还是宏大的场景,都需要详细记录下来,才能让远方的友人(可能指诗人自己)了解到这美好的一切。而最后一句“洗耳锦江滨,好音为频寄”则是诗人对郑叔贞的美好期待:希望他能尽快把自己所闻所见传递给自己。全诗通过描绘皇帝巡游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郑叔贞的期许及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郑叔贞从驾巡边三首》是元代诗人王绅所作的一组送别诗,其中第二首诗如下:
“晓色乌栖定,边烽驾上春。无诸洲外海,有汉塞中人。”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元朝初期,大约在公元1271年至1368年之间。这个时期,元朝结束了南宋的统治,统一了中国,但由于地域辽阔,边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在这个时间段内,王绅的生活经历了很多变化。他原本是南宋的官员,后投降元朝,成为了元朝的官员。他在元朝时期担任过多个官职,如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等,并在晚年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元朝的统一和疆域的拓展。元朝时期,中国的疆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东北至黑龙江流域,西北至新疆和中亚地区,西南至西藏和尼泊尔,南方则包括了台湾和南海诸岛。然而,随着疆域的拓展,边疆问题也日益严重,需要朝廷派遣军队进行巡视和防御。因此,王绅在诗中表达了对郑叔贞即将前往边疆巡视的关切和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