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同刘仲美读正学方先生文
良宵尘事寂,好月升前楹。庭卉荐芳细,松风入怀清。故人百里来,一见双眼明。呼童具鸡黍,浊醪聊对倾。山南文章伯,雄论神鬼惊。一自钧天奏,屏缩嘈唽鸣。挑灯谩披阅,口诵兼手誊。烦襟顿蠲涤,鄙吝无由生。信知斯文妙,能起薄俗情。酒酣共忻赏,疑义释春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宁静的夜晚没有世俗纷扰,月亮渐渐升起在门前的柱子上。院子里的花朵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清新的松风吹拂着胸怀。远方的友人跨越百里来相聚,一见面就让人眼前一亮。招呼仆童准备简单的饭菜,一起品尝美酒。这位来自山南的文章大家,他的雄辩如鬼神般令人惊讶。自从在朝廷得到重用之后,他就远离了喧闹的世界。我们点上灯,慢慢地阅读,边读边抄写。心中的烦恼顿时消散,那些庸俗的想法也不复存在。真正了解了文化的奥妙,能够激发人们真挚的情感。酒足饭饱后,我们一起欣赏诗歌,如同春日消融的冰雪一般,解决所有疑难问题。
去完善
释义
1. 良宵:美好的夜晚。
2. 尘事:世俗之事。
3. 荐芳:指花卉的芳香。
4. 松风:松树的树冠所形成的自然风声。
5. 千里来:从远处赶来。
6. 一见:立刻明白。
7. 双眼明:眼神明亮。
8. 呼童:呼唤童子。
9. 鸡黍:鸡肉和黄粱米,这里泛指饭菜。
10. 浊醪:劣质酒。
11. 山南:位于山之南的地方。
12. 文章伯:善于写文章的人。
13. 雄论:有力的言论。
14. 钧天:古代神话中的天堂。
15. 屏缩:收起。
16. 嘈正式实施:杂乱的声音。
17. 挑灯:点灯。
18. 谩披阅:随意翻阅。
19. 口诵:出声诵读。
20. 手誊:亲手抄写。
21. 烦襟:烦躁的心情。
22. 蠲涤:消除。
23. 鄙吝:自私狭隘的想法。
24. 无由:没有办法。
25. 薄俗情:浅薄的世俗之情。
26. 酒酣:饮酒至半醉时。
27. 共忻赏:共同欣赏。
28. 疑义:疑惑的问题。
29. 释春冰:像化解春天的冰块一样容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故人在夏夜相聚的美好场景。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良宵、好月和松风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愉悦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则通过与故人的相见、交谈以及对文章的欣赏,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文学的热爱。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浓厚的友情和文人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王绅在夏夜与友人刘仲美共同阅读正学方先生的诗文时所作。创作时间为明朝时期,大约在15世纪中期。
在这个时期,王绅与刘仲美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王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的诗才横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刘仲美则是一位与王绅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学术上相互交流,在生活中也相互扶持。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得他们在夏夜共度时光,共同欣赏正学方先生的诗文。
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学者都在努力钻研经典,以求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正学方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受到了王绅和刘仲美的推崇和喜爱。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绅写下了这首《夏夜同刘仲美读正学方先生文》。诗中表达了他们对正学方先生的敬仰之情,也展示了他与刘仲美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学术风气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