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楚狂接舆歌

标题包含
楚狂接舆歌
世谓夷齐以为溷兮,指箕子而为愚。 既采薇以饿死兮,又被发而为奴。 镆铘见弃于铅刀兮,鱼目宝于隋珠。 彼蜂蛭之隠微兮,安能语神岳而观清都。 已乎已乎,无为察察而辨璠玙与碔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勋(1098年-1174年),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将领、政治家。 曹勋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曹利用曾任北宋名将,官至枢密使。曹勋年轻时即从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世人误以为伯夷和叔齐是污浊之人,把箕子视为愚蠢。他们因采食野菜果腹而死,又因披散头发沦为奴仆。锋利的镆铘被弃用如同普通的铅刀,鱼目却冒充珍贵的隋珠。那些小人的狡诈行为,岂能谈论神山和高远的天庭?罢了罢了,无需探究清楚分别美玉与顽石。
去完善
释义
1. 溷:混乱,比喻世事纷扰。 2. 箕子:商朝的贵族,曾劝谏纣王无果而被囚禁。后世以此指代劝谏无果的人。 3. 采薇: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食野菜为生,最后饿死。 4. 被发:散发不束,是古代贬谪、隐逸者的装束。这里指代沦为奴隶。 5. 镆铘:古代名剑,这里泛指宝剑。 6. 铅刀:比喻无用的东西。 7. 鱼目:鱼的眼睛,比喻无价值的东西。 8. 隋珠:隋侯之珠,古代的名珠。 9. 蜂蛭:蜂和蛭,比喻小人。 10. 神岳:传说中的神山。 11. 清都:天帝居住的宫殿。 12. 璠玙:美玉,比喻美好的事物。 13. 碔砆:似玉的石,比喻貌似美好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贤者的孤寂和命运的吊诡。作者在首句引入了对夷齐(伯夷、叔齐)二人和箕子的评价,这三个古人在历史上均以廉洁高行著称,但他们或采薇而饿死,或被发而为奴,命运多舛。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借用了“镆铘”和“铅刀”进行对比,以此比喻贤者虽然才能出众却被视为无用;“鱼目宝于隋珠”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不公。 后四句诗是整首诗的主题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无奈和悲愤。他强调了像蜂蛭那样的微小生物都能观察世界的美好,而那些被世人誉为廉洁高行的贤者却无法得此机会,可见社会上的认知是多么地颠倒。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告诫:与其无用地争论分辨良莠,不如保持内心的宁静。这首诗语言华美,情感深沉,寓意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楚狂接舆歌》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曹勋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当时曹勋已年逾花甲,正值晚年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曹勋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在政治上的抱负无法实现,被贬谪到江西一带。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社会的风俗凋敝、民生困苦的现状,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交织在一起,使他心情沉重。 此外,这个时期正值南宋中期,国家内外交困。北方的蒙古帝国逐渐崛起,对南宋形成巨大的威胁。而在国内,权臣当道,政治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时代背景都与曹勋的心境相呼应,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种背景下,曹勋以楚狂接舆的形象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他用生动的寓言和哲理性的思考,传达了坚持理想、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诗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