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圃春晚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沈疔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塘里满是荡漾的春水,微风拂过栏杆,飘落的花瓣散发出阵阵香气。整天都有杨花在空中飞舞然后又停歇,树林里的鸟儿有时候会出现然后又躲藏起来。生病的痛苦并不会因为悠闲的生活而减轻,流逝的时光似乎总是在宁静的环境中悄悄增长。想要战胜万千烦恼却没有酒精的力量,怎么承受这三个月的美好时光渐渐消逝呢?
去完善
释义
1. 郡圃:指当时韩琦所在的蜀郡的花园。
2. 春晚:春天的尾声,暮春之时。
3. 溶溶:水流动的样子。
4. 方塘:方形的水池。
5. 栏槛:栏杆。
6. 落蕊香:落花带来的香气。
7. 杨花:杨柳花絮。
8. 沈疔:久病初愈。
9. 流景:流逝的时光。
10. 万愁:极言忧愁之多。
11. 可堪:表示难以忍受或担当。
12. 三月去堂堂:形容春天即将离去。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郡圃春晚》中,诗人韩琦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的留恋。首先,诗中的“溶溶春水满方塘”形象地描绘了春天里水塘的景象,水波荡漾,生机盎然。紧接着的“栏槛风微落蕊香”则表现了春风拂面、花瓣飘落的景象,传递出春天的气息。
接下来的“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则是诗人观察到的春日细节。杨花飞扬,鸟儿时隐时现,这些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诗人用“尽日”和“有时”这两个词形成对比,强调了对自然界的细腻感受。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沈疔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表达出诗人虽然面对生活中的困扰,但并没有被其压垮,而是选择静心养性,从容应对。同时,诗人以“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收尾,表现出对生活忧虑的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寓情于景,借物抒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人生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郡圃春晚》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的春天,当时韩琦担任扬州知府。
韩琦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他在年轻时就崭露头角,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他在官场生涯中也历经沉浮,曾两度被贬谪。在扬州任职期间,他看到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首诗中,韩琦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如“柳垂千缕线,花叠一重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同时,他又以“醉卧东风里,愁销白日光”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种感慨既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忧虑,也反映了他在个人命运中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