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重九次韵答真定李密学

标题包含
重九次韵答真定李密学
琴瑟烦更化,椒兰喜望邻。 致仪惭蚁酧,申好忝莩亲。 惜此登高节,难偕逐胜宾。 遥知潭上酌,多少插花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出身名门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步入仕途。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古琴和琵琶换着弹奏,身边摆满花椒和兰花以示喜爱。 参加宴会礼仪让我感到拘束,像蚂蚁酬谢一样感激不尽。申明自己的爱好却又觉得有些自卑,如同农民相亲一样羞于言表。 痛惜这个登高远足的节日,却无法与那些追求美好的人一起。 远远地想象在深潭边饮酒的人们,有多少人像我这样插着鲜花装点自己。
去完善
释义
琴瑟:这里指音乐的调和,表示人际关系的和谐。 更化:指改换曲调。 椒兰:比喻朋友或者知己。这里形容李密学作为邻居,带来欢乐。 致仪:献上礼物表达敬意。 蚁酧:指微薄的报答。 申好:深化友情。 莩亲:指非亲属的朋友。 登高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古代人们喜欢在这天登高赏景的习俗。 潭上酌:在渊明祠前的饮酒,借指重阳时节的欢庆场景。 插花人:指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人们。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与友人真挚情谊的诗篇。开篇“琴瑟烦更化”一句,作者以琴瑟演奏时的音色变化来比喻自己在纷繁世事中逐渐成熟的阅历。紧接着的“椒兰喜望邻”则描绘了友人之间相互欣赏、亲密无间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致仪惭蚁酧,申好忝莩亲”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友人的关心和帮助时,内心涌动的感激之情。诗人以蚂蚁报答恩情为喻,表达了其愿意为朋友付出的真心。同时,诗人又觉得自己无法回馈同样的关爱,因此显得有些羞愧。 诗人通过对“登高节”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惜此登高节,难偕逐胜宾”表明在这样的佳节里,诗人希望与朋友共享美好时光,但因种种原因不能实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遗憾。 结尾句“遥知潭上酌,多少插花人”中,“遥知”表现诗人想象远方的情景,“潭上酌”则是描写友人们欢聚一堂的景象。最后,诗人感慨在这样的聚会中,有多少人为友情而庆贺,传递出浓厚的友谊氛围。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重九次韵答真定李密学》,是宋代诗人韩琦的作品。诗中的“重九”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会登高祈福、赏菊饮酒以庆祝这个日子。而“次韵”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即依照前人的诗韵和格律来创作新的作品。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这是北宋中叶的一个时期,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诗人韩琦在这个时期曾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后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他的诗才横溢,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韩琦的这个时期,北宋朝廷内部的矛盾逐渐加剧,外患不断。北方的契丹和西夏对宋朝构成严重的威胁,边境局势紧张。在这种背景下,韩琦作为朝廷的重臣,时刻心系国家安危,希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做出贡献。 这首《重九次韵答真定李密学》正是韩琦在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诗歌之一,表达了他在重阳节这一特殊日子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李密学的深切怀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韩琦作为一代文人政治家的高尚品质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