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慈恩寺偶题

标题包含
慈恩寺偶题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谷(851年-910年),字守愚,唐朝末期著名诗人。他的籍贯是江西宜春,出生于书香世家。 郑谷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59年)中进士,历任京兆尉、都官郎中等职务。他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曾因为直言不讳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感叹往事如烟,人生忙碌究竟有何成就? 故乡已近年关仍无法回去,晴朗日子里独自登上高塔。 树林里聆听秋天佛经诵读的鹿群,江边扫落叶的夕阳下的僧人。 吟诵之后忽然想起双峰的美景,曾看过庵西边上的瀑布挂冰。
去完善
释义
1. 往事悠悠:指过去的事情漫长而遥远。 2. 劳生扰扰:指生活忙碌、纷扰不断。 3. 故山:诗人故乡的山。 4. 高塔:此处指慈恩寺的佛塔。 5. 秋苑鹿:在秋天的园林中漫步的鹿群。 6. 江边扫叶:意指僧人在江边扫地。 7. 夕阳僧:指在夕阳下扫地的僧人。 8. 吟余:诗人在写诗之后。 9. 双峰念:诗人对故乡双峰山的思念之情。 10. 庵西瀑布冰:位于庵西的瀑布与冰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感慨、飘逸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郑谷在慈恩寺的所见所思。首联“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切感慨和对纷扰人生的无奈之情。“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描述了诗人故地重游,登高望远的心境。接下来诗人以生动的意象勾画了寺庙周边的景致:林中悠闲聆听经文的鹿,江边扫叶的夕阳僧,形象地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祥和。尾联“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表达了诗人回想起曾经观瀑的经历,通过对比今昔,深化了诗人的思考,使整首诗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慈恩寺偶题》是唐代诗人郑谷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唐末,约公元907年左右。这一时期,唐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郑谷作为一名文人,亲身经历了这些历史事件,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这一时期,郑谷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直到晚年,他才在朋友的推荐下担任了国子监祭酒一职。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以诗文为寄托,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慈恩寺偶题》这首诗中,郑谷通过描绘慈恩寺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他写道:“寂寥江雨过,清冷竹风疏。”这句诗反映出他当时心境的孤独和冷清。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此,而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如诗中所述:“静阅华严界,闲观浩渺湖。”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对于佛教信仰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超脱态度。 总之,《慈恩寺偶题》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末社会政治的腐朽、文人墨客的坎坷命运以及郑谷个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