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袁州解印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路边的行人对府公感到奇怪,是因为他的诗歌才华枯竭,还是因为文学才华匮乏呢?他上下车骑马匆匆忙忙,春天来时如同春风拂面,秋天离去时却像秋风萧瑟。尽管他的职位不需要管理军队和农民,但他却在黄昏时分嬉戏,直到钟声响起才睡下,一直睡到吃斋饭的时候。不需要提到他在朝廷的地位或者他的知识渊博,他就是那座山里的老者,那条溪流边的老人。

去完善
释义
1. 陌上:田野间的小路。
2. 怪:责怪。
3. 府公:地方长官,这里指作者自己。
4. 诗穷:作诗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5. 文穷:写文章没有好的素材或者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6. 下车上马:形容官员上任的匆忙情景。
7. 春风:比喻上任时的美好时光。
8. 秋风:比喻离任时的萧瑟气氛。
9. 阶衔:官员的等级和头衔。
10. 带兵农:担任军事和农业方面的事务。
11. 嬉:玩乐。
12. 昏钟:傍晚的钟声,表示时间过得很快。
13. 斋钟:寺庙里的钟声,表示到了该做功课的时候。
14. 岳:五岳之一,这里指高山。
15. 知宫:指官职名称。
16. 山翁:隐居于山林的人。
17. 溪翁:隐居于溪谷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幽默诙谐的口吻描绘了作者在袁州任职期间的体验。“陌上行人怪府公”一句为词的起始,词人用陌上的行人和官府之间存在一种有趣的冲突关系,暗示其从政的尴尬处境。接着“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两句则道出作者心中的困惑和无奈。尽管身处困境,但作者依然能够坦然面对,在下一句中表达了上任下任的匆忙。而“来是春风,去是秋风”则通过对比春来秋去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豁达与宽广。
词的下片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在任期间的轻松心态。“阶衔免得带兵农”意味着作者摆脱了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享受到了闲暇的时光。接下来的三句则表达了他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终日嬉戏,甚至懒睡到斋钟响起。最后两句则以自嘲的方式,表明无论外界如何称呼他,他都会保持自己的本色,继续过着自己热爱的生活。
总体来看,这首词展示了刘克庄在面对生活挫折时的乐观态度,以及他始终保持真我、追求自由的坚定信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剪梅·袁州解印》是南宋词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30年左右,正值宋理宗年间。此时,金国南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刘克庄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深感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刘克庄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曾担任袁州知府,但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臣贾似道,被罢免了官职。这段人生际遇使他对朝廷的腐败和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此外,刘克庄生活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逐渐僵化,士大夫们为了追求名利而趋炎附势,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这使得刘克庄更加痛恨朝政的腐败和世态的炎凉,从而在词作中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