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坦西堂请
大智洞明,大道坦平。
生铁面具,不近人情。
云峰日朗,雪谷雷鸣。
激起曝腮焦尾,同跃天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智慧犹如灯火通明,大道如同平地宽阔。
冷漠的面孔就像生铁打造,使人难以接近。
阳光照耀下的山峰显得分外明朗,山谷间的雪景犹如雷鸣震撼人心。
激发的热情如同一幅热闹景象,共同飞跃到天空的最高处。
去完善
释义
大智洞明:智慧像洞穴一样透彻明亮,用以比喻具有极高的智慧。
大道坦平:道路宽广且平坦,表示道理或真理显而易见,容易理解。
生铁面具:指人的面容严肃冷酷,不表露情感。这里用以形容诗人的冷静与沉着。
不近人情:指行为不合乎一般人的感情或愿望。
云峰日朗:指高耸的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朗。
雪谷雷鸣:形容风雪交加的寒冷场景中,突然传来响亮的雷声。
激起曝腮焦尾:指激发潜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同跃天庭:一同跃升到天上,喻指追求更高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意象、哲理的表达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释祖钦在禅道修炼过程中的体悟与感慨。诗人以“大智”开篇,表达对智慧明澈的追求,同时强调“大道”是平坦宽广的,为修行之路铺设了坚定的信念。接下来的两句描绘出大师高深莫测的形象,“生铁面具,不近人情”暗示了禅宗大师的神秘性和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
诗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观:“云峰日朗,雪谷雷鸣。”其中,“日朗”既寓意阳光明媚,也象征智慧的光明;“雷鸣”不仅表示自然的气象奇观,更有禅宗顿悟之声的象征意义。这两句描述展现了一幅开阔宏大的自然景象,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最后两句“激起曝腮焦尾,同跃天庭”则是诗人通过比喻手法表达的心志。“曝腮”和“焦尾”分别暗指龙鲤和凤凰,这两种生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吉祥和尊贵的象征。在此,诗人表达了将佛教信徒们共同引领至精神世界的升华之意。
总体而言,这首诗彰显了禅宗大师高远的心灵境界,以及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它教导我们在修行道路上要怀抱智慧、坚定信念,从而最终实现精神的超越和解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智坦西堂请》是南宋时期释祖钦所作。释祖钦生活在公元12-13世纪之交的南宋时期,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僧人。他的生活年代正值宋朝衰败之际,外患内忧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释祖钦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通过禅修来寻求心灵的解脱。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佛教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但仍然在民间保留着相当的影响力。释祖钦作为一位禅宗僧人,他深知佛教的真谛在于内心的觉悟,而非外在的形式。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坚定以及对佛法的理解。
在这首《智坦西堂请》中,释祖钦以“智坦西堂”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禅宗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敬仰。他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禅宗修行的意境,传达出作者在修行过程中所体悟到的禅意。总的来说,这首诗既体现了释祖钦个人的人生际遇,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