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郊外
散屧过平堤,前村雨一犁。
草荒翁仲立,树密鹧鸪啼。
野色连天远,溪光隔岸迷。
干戈犹未息,何处足幽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信步走过平静的堤坝,前方村庄笼罩在一场春雨中。
杂草丛生,翁仲石像屹立在远处;树林浓密,鹧鸪鸟啼鸣不已。
荒野的景色绵延天际,小溪的光影隔着对岸显得迷离。
战争仍未停歇,哪里才是宁静的隐居之地呢?
去完善
释义
【金坛】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下辖的金坛区。
【散屧】谓闲步,随意行走。
【平堤】平整的堤坝。
【翁仲】原指铜铸的人像,此代指墓地中的石人。
【干戈】古代兵器,引申为战争。
去完善
赏析
《金坛郊外》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田园画卷。诗人俞德邻以简练的文字,巧妙地描绘了郊外的景色。诗中的“散屧过平堤,前村雨一犁”两句,形象地展现了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草荒翁仲立,树密鹧鸪啼”两句,则通过刻画田野中孤独的翁仲像和树丛中啼鸣的鹧鸪鸟,进一步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随后,诗人用“野色连天远,溪光隔岸迷”两句来描述远景,展现出田野辽阔无垠、溪流波光粼粼的美景。最后,诗人以“干戈犹未息,何处足幽栖”结尾,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金坛郊外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忧虑。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坛郊外》是南宋词人俞德邻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34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百姓疾苦重重。
在这个时期,俞德邻正处在他人生的低谷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失意,家庭生活也颇为艰辛。然而,尽管身处困境,俞德邻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这首词,通过对金坛郊外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美好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同时,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政治腐败、军事软弱的时代。北方的蒙古势力逐渐崛起,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俞德邻的这首词也反映了当时广大民众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