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睡赞
既是伏爪藏牙,不用三头六臂。
只图梦里惺惺,任疑大虫瞌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天台:天台山是浙江省东部的一座山名,因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顾欢的茅庵建在山顶而得名,后成为佛教圣地。
四睡:四禅定,为佛教修行所规定的四种安定心境的方法。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台宗修习禅定尤为重视四禅定。
伏爪藏牙:比喻把自己的本领、力量隐藏起来不显露出来。
三头六臂:出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形象地描绘出了神怪的形象,后来常用来形容人有超常的本领。
梦里惺惺:指在梦中保持清醒状态。
大虫:老虎的旧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作者释慧开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在诗中,作者以“天台四睡”这一典故为基础,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深刻洞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首句“既是伏爪藏牙,不用三头六臂”,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梦中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以保护自己不受外物的干扰。这里的“伏爪藏牙”和“三头六臂”都是指人的伪装和保护,表达了诗人对于梦境中虚假形象的批判。
接着的“只图梦里惺惺,任疑大虫瞌睡”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梦境与现实的态度。诗人认为,人们在梦中虽然清醒,但终究还是在沉睡,无法摆脱梦境的束缚。这里的“大虫瞌睡”是指人沉浸在梦境中的状态,暗示了人们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无力。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诗人以梦境为切入点,引导读者反思人生,思考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保持清醒,不被梦境所迷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台四睡赞》是宋朝时期诗人释慧开的一首描绘游历天台山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朝时期。这一时期,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先贤,以寄情山水、寻访名胜古迹为风尚,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也得以繁荣发展。
在创作此诗时,释慧开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僧侣,他游历四方,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尤其是在江南一带留下了许多诗篇。在这段时间里,他曾一度在天台山修行,领略到四睡之美,于是创作了这首《天台四睡赞》。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宋朝正处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此时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慧开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禅宗哲学的核心观念,如淡泊名利、内心宁静等。这些观念在他的《天台四睡赞》中得到充分体现,使这首诗成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和一份珍贵的时代记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