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僧之棣州谒王工部

标题包含
送僧之棣州谒王工部
雪晴河水正流澌,风卷惊蓬满眼飞。 客路飘飘携一锡,禅房寂寂掩双扉。 曹溪衣钵何年得,庐阜香灯几日归。 贤守相逢膜拜后,都人争劝施珠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亿(974年-1020年),字大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杨希闵是当时的名士,对杨亿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亿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空放晴,河水流淌,寒风卷起了蓬草,眼前所见皆为飘飞的景象。旅途中携带一把锡杖,走过寂静的禅房,关闭上了两扇门。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禅宗的衣钵呢?庐山上的灯火何时才能回到我的故乡?有幸遇到贤明的郡守之后,大家争相来劝勉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去完善
释义
1. 棣州:中国古代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2. 王工部:古代官职,这里指的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名字不详。 3. 流澌:指流水结冰的过程。 4. 惊蓬:形容随风飘散的蓬草,这里比喻旅途中的艰难。 5. 一锡:指僧人携带的物品,锡是锡杖的简称,是佛教僧人出行时的用具。 6. 禅房:佛教寺庙中的僧房。 7. 双扉:指两扇门。 8. 曹溪:地名,位于今广东省,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 9. 衣钵:原指僧人的袈裟和饭碗,后来用来代指佛教的教义和精神。 10. 庐阜:即庐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11. 香灯:佛教寺庙中用来点燃香烛的灯具。 12. 贤守: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13. 膜拜:佛教徒的一种礼拜方式,表示虔诚。 14. 都人:都城里的百姓。 15. 珠玑:珠宝玉石,这里指财富。
去完善
赏析
首联“雪晴河水正流澌,风卷惊蓬满眼飞”,以冰消雪融的河流和随风飞舞的蓬草形象描绘出春天来临时的自然景象。一方面突出了僧人在旅途中感受到的季节变化;另一方面,风吹蓬草的意象更增添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想象。 颔联“客路飘飘携一锡,禅房寂寂掩双扉”,描述了僧人在漫长的旅途中带着拂尘飘然而行,抵达禅房后宁静度过修行生活的情景。其中,“一锡”为僧人外出云游时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双扉”则代表禅房的门窗紧闭。表达了作者对僧人坚守信仰、坚定修行的钦佩之情。 颈联“曹溪衣钵何年得,庐阜香灯几日归”,借用禅宗典故表达诗人对僧人求法历程的关切和期待。“曹溪衣钵”即禅宗六祖慧能传承的袈裟与木鱼等信物,代表禅宗正统;“庐阜香灯”指庐山慧远大师倡导的净土信仰,表示对佛教真理的追求。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僧人修行成就的期许。 尾联“贤守相逢膜拜后,都人争劝施珠玑”,写当地贤明的官员遇到这位僧人后恭敬礼拜,都城百姓也争相供养珠玑宝物。表达了诗人在歌颂僧人德行的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对佛教精神的尊崇和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之棣州谒王工部》是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杨亿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00年左右,正值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亿本人正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务,受到皇帝的重视和信任。然而,尽管他身处政治中心,但仍保持着对佛学文化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工部作为杨亿的朋友,也是一个热衷于佛学研究的人,因此杨亿在此时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对朋友即将远行去参访佛教圣地棣州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