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茅屋何堪翠袖,芝田自有霓裳。
一双雪舞碧云乡。
富贵人家以上。
竹外山童敲臼,梅边溪友传觞。
青霞道服石炉香。
便是寿星模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茅屋之中哪能配得起翠袖佳人,只有那仙境般的灵芝田里才见得到霓裳仙子。
一双翩若雪花的舞者穿梭在碧云间,那是富贵人家才能看到的美景。
竹林之外,小童们正在敲打着石臼,梅花树下,溪水之畔,朋友们传来酒器,一起举杯共饮。
身着青色道袍,石炉上燃着袅袅香烟,这便是传说中的寿星形象。
去完善
释义
1. 茅屋:指简陋的住房。
2. 翠袖:绿色的衣袖,常用来形容女子。
3. 芝田:传说中仙人种芝草的地方。
4. 霓裳:指神仙的衣服。
5. 一双:一对。
6. 雪舞:白色的雪花飘舞。
7. 碧云乡:指美好的乡村景色。
8. 富贵人家:指富裕而有地位的人家。
9. 竹外:竹林之外。
10. 山童:山中儿童。
11. 敲臼:指捣碎药材。
12. 梅边:梅花旁。
13. 溪友:居住在溪边的友人。
14. 传觞:传递酒杯。
15. 青霞道服:道家服饰。
16. 石炉香:用石头制成的香炉中燃烧的香。
17. 寿星模样:长寿者的形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方岳笔下湘西村庄的热爱和向往。诗人通过翠袖、霓裳、雪舞、碧云等元素,展现了湘西风光的独特韵味。其中,“富贵人家以上”一句则暗示了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向往着远离繁华、过上淡泊生活的美好愿望。
下阕中,诗人继续描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宁静。山童敲臼、溪友传觞等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当地居民淳朴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此外,青霞道服、石炉香等形象传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崇敬,以及对宁静致远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湘西风光和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世俗名利淡漠的态度。同时,作品也传达出了作者隐逸田园、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江月》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金兵南下,国土沦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南宋文人,方岳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创作《西江月》时,方岳可能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例如科举失利、宦海沉浮等。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此外,这个时代背景还包括南宋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当时,许多文人都在努力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方岳也不例外,他在《西江月》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正义和公理的呼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