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苏东坡木石图
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
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
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能料到我已经四十岁了,但近三年都没有添置新衣。
贫困让我深知人世间的道路充满险阻,而年老则让我觉得对道德的追求越来越微弱。
虽然步入中年才开始发奋努力有些晚,但这不妨碍我的内心依然坚定和纯净。
幸运的是,我有幸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即使年关将至,我们也不必急于回家。
去完善
释义
1. 东坡:苏轼的号。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
2. 木石图:指描绘树木与山石的图画。在中国画中,山水画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3. 四十:指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指人在这个年纪应当不再迷惑,对人生有所了解。
4. 三年:连续三年的时间。
5. 制衣:制作衣物。这里可能是指缝制新衣。
6. 贫:生活贫困。
7. 世路:人生的道路。
8. 险:艰险,困难。
9. 老:年纪大的人。
10. 觉:察觉到,意识到。
11. 微:微弱,稀少。这里可能表示淡薄或减少。
12. 致身:献身,致力于某种事业。
13. 晚:时间较晚。
14. 何妨:表示不妨事,没有关系。
15. 知:了解。
16. 稀:稀少。
17. 欣:喜悦,欢喜。
18. 逢:遇见。
19. 风雅:形容富有诗意或韵味的文化艺术。
20. 伴:伙伴,同伴。
21. 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
22. 言:说,表达。
23. 归:回家,回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苏东坡木石图》,是米芾为苏轼的木石图所作的题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感悟和思想。
首联“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说明苏轼虽然才四十岁,却已经经历了三年的艰苦生活,衣服都未能制作新的。这体现了苏轼生活的艰难困苦,也暗示了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坚韧的精神。
颔联“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描述了苏轼在贫困中逐渐认识到世事的艰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道德信念的追求也变得更为坚定。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道德信仰的执着追求。
颈联“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表明苏轼虽然在仕途上并不成功,但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即使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他仍然坚持自己的道路。这两句展示了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尾联“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表明苏轼在与风雅之人的交往中找到了快乐,即使到了年终时节,他也并未有归隐的想法。这里表现出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与豁达,也传达出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苏轼的木石图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坚韧不屈、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也流露出米芾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以及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苏东坡木石图》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所创作的题画诗,描绘了苏东坡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96年,正值北宋时期,苏东坡因政治原因被贬谪黄州。
在这个时期,苏东坡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因为与王安石变法意见不合,多次遭受排挤和打压,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然而,正是在这段困苦的日子里,苏东坡却在文学、绘画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墨客。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北宋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绘画方面,花鸟画、山水画等各流派竞相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米芾作为著名的书画家,深受苏东坡的影响,他在绘画技法上不断创新,强调笔墨的自然流露,注重表现个人情感。
在这首题画诗中,米芾通过对苏东坡木石图的描绘,表达了对苏东坡敬仰之情。他以木石比喻苏东坡坚韧不屈的品质,赞扬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米芾的才情,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人生哲学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