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寺 其二
拾得诗清苦,风骚道自存。
看云欹怪石,步月出松门。
识取心中佛,休磨镜上痕。
时时多漏泄,尘世少知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表达的是清贫而优雅的生活态度和志趣。诗句描绘了在观看怪异的石头时倚靠风云,漫步在月光下穿过松林的门。心中要理解佛法的真谛,不必在镜子上去刻意研磨消除痕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尽可能多地传达内心的美好,让这个世界减少无知和冷漠。
去完善
释义
1. 拾得:唐代高僧,与寒山、丰干并称为“三贤”,常拾荒济贫,善谈禅理。
2. 风骚:指《诗经·国风》与《楚辞·离骚》,这里借指诗歌艺术。
3. 怪石:奇特的岩石,形容奇异的景观。
4. 松门:松树环绕的门,这里是寺院的代称。
5. 识取:认识领会。
6. 休磨镜上痕:不要浪费时光于身外之物。
7. 漏泄:泄露,这里指流露出真性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拟寒山寺 其二》是诗人释怀深对寒山寺景象的描绘与感悟。首联“拾得诗清苦,风骚道自存”中,诗人以拾得的诗歌作为引子,强调其诗歌作品虽清苦但仍有风骚之道,隐含了诗人对自己的期许和决心;颔联“看云欹怪石,步月出松门”中,描写了寒山寺周边的风景,凸显自然之美,同时亦寓意了心灵的宁谧;颈联“识取心中佛,休磨镜上痕”则体现了作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时,还能领悟到内心的平静,表现出诗人追求心灵净化的境界;尾联“时时多漏泄,尘世少知恩”则表达了诗人认为,只要心向佛道,即便生活在尘世,也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整首诗既传达了诗人深厚的佛学修养,又表现出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拟寒山寺 其二》是南宋诗人释怀深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蒙古等政权并存的乱世。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江南水乡的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历,抒发胸臆。
释怀深作为一名南宋末年的文人,他的人生际遇颇富传奇色彩。他曾担任过官员,后因官场黑暗而辞官归隐,成为一名修道士。他在江南地区四处游历,欣赏美景,结交好友,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篇。这首《拟寒山寺 其二》就是他在游历江南水乡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风光的热爱和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