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俞
之子来相问,吾言岂不诚。
文章难得理,声律易求名。
贫甚须清节,亲安莫远行。
异时如有立,宗族亦知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学生前来请教,我的回答哪有不实之言。
文章的内涵难以理解,但韵律和谐容易获得名誉。
家境贫寒也需要品行清白,亲人安康不要离家远行。
将来若有成就,家族也会因你感到荣耀。
去完善
释义
1. 之子:那个人,指友人君俞。
2. 吾言:我的话。
3. 诚:真诚。
4. 文章:泛指学问,这里指诗文的写作。
5. 难得理:难以理解。
6. 声律:诗歌的韵律、节奏。
7. 易求名:容易得到名声。
8. 贫甚:非常贫困。
9. 清节:高尚的品质,这里指清廉的家风。
10. 安:平安。
11. 异时:将来。
12. 如有立:有成就。
13. 宗族:同宗之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李觏写给友人的赠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看法以及对友人未来的期许。全诗共有八句,分为四个层次,通过问答的方式层层推进。
首先,诗人强调自己给出的建议是真诚的,而非虚言。这种真诚的态度贯穿了整首诗。接下来,诗人提到写文章应该注重道理的表达,而不仅仅是追求声韵的和谐。这是对当时一些过分追求声律形式的文人的批判,强调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有内涵和价值。
其次,诗人关心友人的生活和家族。他告诉友人虽然生活贫困,但要坚守清节;尽管亲人平安,也不要远离家乡。这是一种对家族责任和道德底线的坚守。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仁爱之心和对友人的关爱之情。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期望。他希望有一天友人能在社会上有所建树,使宗族因他的荣耀而感到光荣。这是诗人对友人能力和潜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之间深厚友谊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见解,又表现了他对友人生活的关心和期望。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出诗人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君俞》是北宋诗人李觏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50年左右,此时正值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人才辈出。
在李觏的一生中,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但却多次科举不第,未能进入仕途。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君俞。
在《送君俞》这首诗中,李觏表达了与友人即将离别的哀愁之情。他回顾了与君俞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君俞未来前途的期许和祝福。这首诗展现了李觏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