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余蓄石屏风十游稚宜喜而求之辄遗其一侑以五绝 其三

标题包含
余蓄石屏风十游稚宜喜而求之辄遗其一侑以五绝 其三
太行王屋两嵯峨,移置石间痕未磨。 指似行人无识者,化身吾恐是夸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丰(1036-1107),字幼度,号知稼翁,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 曾丰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太行的王屋两座山屹然耸立,它们被放置在岩石间的痕迹尚未被磨损。请指出那个貌似行人却不被认识的人,我担心那化身可能就是那位神奇的夸娥。
去完善
释义
1. 太行:中国山西省与河南省之间的一座山脉,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2. 王屋:中国河南省的一座山脉,位于黄河与洛河之间。 3. 嵯峨:形容山峰高峻的样子。 4. 磨:此处指磨损,这里指山势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痕迹已经不明显了。 5. 指似:指点给人家看。 6. 行人:路过的陌生人。 7. 无识者:不认识的人。 8. 化身:原意是指宗教中的神佛或菩萨在人间或他处显身的形象。此处指的是石头屏风上的人物形象。 9. 夸娥:传说中的大力士,出自《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烛龙的儿子。这里用来形容石屏风上的雕刻人物力大无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曾丰的一首咏物诗,题目中的“余蓄石屏风十游稚宜喜而求之辄遗其一侑以五绝”表示作者收藏了十块石屏风,但常常被游人索求,经常被迫割爱,这里展示的是其中的一块。 首句“太行王屋两嵯峨”,用著名的太行山和王屋山的险峻来形容石屏风的形状奇特、峥嵘峻峭。第二句“移置石间痕未磨”则点明了石屏风是从自然环境中搬运而来的,而且这种搬运并没有抹去它的原始痕迹。 第三句“指似行人无识者”是对现实中人们对石屏风的无知和漠然的一种讽刺,即使面对这样独特的艺术品,许多人也无法欣赏和理解它的价值。最后一句“化身吾恐是夸娥”中,“夸娥”一词是指力大无比的夸娥氏,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比喻自己拥有的这块石屏风可能正是经过了天工造化,因此显得如此独特与珍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余蓄石屏风十游稚宜喜而求之辄遗其一侑以五绝 其三》,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曾丰的作品。此诗创作于1184年,正值南宋孝宗时期,此时的国家局势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曾丰是一位有抱负的文人,他积极参与科举考试,希望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落第。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失望和不满,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在这首诗中,曾丰通过描述自己收藏的石屏风被朋友请求赠予的场景,表达了对自己收藏的喜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纷争的无奈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曾丰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