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光亭
亭上三峰臂五湖,皇华人到此躇蹰。
乡民看取黄龙节,郡吏听宣赤凤书。
南下威如霜落后,抚边恩似雨来初。
离筵何用银灯烛,自有双星照使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亭子上方有三个山峰,像手臂一样环抱五湖,华人皇帝到这里也会感到犹豫踌躇。
百姓们看到黄龙般的节日盛况,官员们听取红色凤凰书的宣读。
皇帝的威严如同霜降一般自南而下,对边疆的安抚恩情像雨后春笋般出现。
离开宴会时不需要银灯蜡烛照明,因为自然有双星照亮大使的车马。
去完善
释义
《使光亭》注释:
1. 使光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亭,始建于唐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而著名。
2. 三峰:指苏州的三座山峰,分别为天平山、灵岩山和穹窿山。
3. 五湖:泛指太湖及其附近的五个湖泊,即石湖、西湖、南湖、东钱湖和泊湖。
4. 黄龙节:古代皇帝祭天祈求五谷丰收的盛大节日。这里指皇帝派人巡视江南地区的丰收情况。
5. 赤凤书:古代皇帝发布的诏书,用红色的纸张书写,象征皇帝的权威。
6. 威如霜:形容皇帝的威严如同严霜一样不可侵犯。
7. 抚边恩:指皇帝对边疆地区的关心和照顾。
8. 雨来初:形容皇帝对边疆地区的关爱如同春雨滋润万物一样无私。
9. 离筵:指送别时的宴席。
10. 银灯烛:指豪华的灯具和蜡烛,这里用来形容离别宴会的奢侈场面。
11. 双星:指牛郎织女星,传说中分别代表人间的爱情和幸福。
12. 使车:古代皇帝派出的使者乘坐的车辆,这里用来比喻皇帝的恩泽如同明亮的星光照耀着江南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陶弼在使光亭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并借以表达对皇帝仁政的赞美和对国家边疆安宁的祝愿。首先,诗中“亭上三峰臂五湖”一句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五湖的壮观景象,以此体现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高远的情怀。接着,通过“皇华人到此躇蹰”这一句传达出皇帝的威严与人们对皇帝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中,“乡民看取黄龙节,郡吏听宣赤凤书”两句则是陶弼运用象征手法表现皇帝对民间的关心以及地方官员对皇帝的忠诚。其中,“黄龙节”代表皇帝的恩泽,而“赤凤书”则象征着皇帝的诏令,这里用以描述皇帝的德行及政治手段。
之后,“南下威如霜落后,抚边恩似雨来初”这两句则展现出陶弼对于皇帝治国理念的独特理解:一方面皇帝具有南下的威严,另一方面他对边疆的人民也有着深深的关爱。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犹如霜后的威力与初春的雨水的滋润,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最后,“离筵何用银灯烛,自有双星照使车”这两句更表现出陶弼对于皇帝的无比信任和敬仰。他坚信皇帝的权威如同夜空中的两颗明星照亮使者的道路,因此即使离别的宴席上没有明亮的灯火,也依然可以感受到皇帝的照耀与温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使光亭》是南宋诗人陶弼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此时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阶段。
陶弼身处这个动乱时代,他的人生经历也颇有些坎坷。他曾历任地方官员,为国家尽力治理。然而在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情况下,他的才能并未得到充分施展。在闲居期间,陶弼以诗言志,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结合这一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理解《使光亭》这首诗为何显得哀婉而深沉。诗人通过描绘使光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独坐无人知此意,翠烟深处看渔灯",这两句诗句流露出诗人在孤独和失落中所保持的一份坚定与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