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襄阳岘山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
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
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很久以前我曾辛勤攀登,如今乘马再次前来。山川依旧如故,可时光究竟去了何方?曾听闻蜀相咏唱,但羊公碑已无法辨认。美好计划仍在孤独中,曾经盛会也已成过往。在樊城岸边宛转徘徊,看那悠悠流淌的汉水。春光漫长,我寄寓了多少感慨!这里本是森林秀美的地方,晨雾中的景色一片和谐。可惜,相同的景色并不能唤起我们相同的心情,唯有叹息在这山间小路上。

去完善
释义
昔日重登岘山,
如今再访故地,征马复来过。
山川依旧,岁月匆匆,谁能奈何?
当年诸葛武侯的慨叹何在?
羊公碑已历经风雨磨砺。
壮丽的规划仍寂寞无声,
美好的时光也已消磨无存。
遥望樊城宛转河岸,
滚滚汉水悠悠东去。
春色渐行渐远,
我借山水抒写旅人情怀。
这里原本山林秀美,
今朝烟雾笼柳,景色如画。
相同的感受却得不到共鸣,
只得在这山丘上长吁短叹。

去完善
赏析
《登襄阳岘山》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登山为线索,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对岁月的感悟。诗歌首联描述了诗人曾经攀登岘山的经历,现在再次骑马来到这里。颔联通过山川依旧,岁月流逝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颈联提到古时的蜀相和羊公,暗示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先贤的敬仰。尾联描绘了襄阳岘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的共同感慨。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襄阳岘山》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张九龄因受到奸臣的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在这个时期,他来到襄阳岘山,登高望远,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诗篇。
在张九龄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社会矛盾。例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张九龄深感忧虑,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总的来说,《登襄阳岘山》这首诗是在张九龄人生低谷时期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