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华林书院集群英,讲诵兴来里巷荣。
宾友尽为文苑客,子孙多是帝门生。
九理下诏亲旌义,四相留诗自著名。
致使举家在霄汉,更将忠孝答皇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的一所名为华林书院的学校中,聚集了众多英才。每当他们兴致勃勃地读书、辩论时,整个街巷都为此感到荣耀。这些宾客和朋友都是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的子孙大多数都在皇帝的门下学习。
为了表彰这所学校对教育的贡献,皇帝亲自下达诏书赐予荣誉。四位著名的宰相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诗篇,使得这所学校声名远扬。因此,整个家族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他们更加坚定地以忠诚和孝道报答皇帝的厚待。
去完善
释义
1. 华林书院:即指义门胡氏的书院,位于今江西德安。
2. 群英:这里指的是许多才华横溢的人。
3. 里巷:乡村或城市街道,这里指代民间。
4. 宾友:拜访的朋友,这里指的是前来听讲的学生或其他人。
5. 文苑客:文学领域的人物,这里表示书院中的人物都很有学问。
6. 帝门生:皇帝的弟子,这里表示书院中的很多子孙后来成为了朝廷官员。
7. 九理:一个具有九个方面的理论体系,可能是指儒家经典中的“九经”。
8. 下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9. 亲旌义:亲自表彰义举的行为。
10. 四相:四位宰相,这里可能指的是宋朝初年的四位丞相赵普、吕余庆、薛居正、沈义伦,他们都曾为义门胡氏题诗。
11. 留下诗:将诗篇留在书院,以示纪念。
12. 自著名:名声自己传播出去。
13. 举家:全家。
14. 霄汉:云霄和天河,这里表示很高的地位。
15. 忠孝:忠诚孝顺的品质。
16. 皇朝:皇室的统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华林书院的诗。华林书院是一个汇聚了无数英才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讲学诵读,使得周围的街巷都充满了学术的荣耀。宾客和朋友们都是文学界的佼佼者,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多成为了朝廷的栋梁之才。皇帝亲自下诏表彰他们的道德风范,四位宰相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这使得整个家族都声名显赫,他们用忠诚和孝道回报了国家。这首诗通过对华林书院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道德和忠诚的尊重和对家族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是北宋时期曾致尧创作的诗词。这首诗歌描绘了胡氏华林书院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慨之情。
在北宋年间,科举考试逐渐成为了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许多文人墨客开始投身于科考,以求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致尧作为当时的一位知名学者,也参与了科举考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他在官场上的遭遇并不顺利,曾遭贬谪。这段经历使他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创作这首诗时,曾致尧正身处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氛围之中。这一时期,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士人阶层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胡氏华林书院便是这一时期的教育机构之一,它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曾致尧在游览胡氏华林书院时,为书院的壮丽景色所感动,同时也为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所吸引,因此创作了这首赞美胡氏华林书院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