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
民无札瘥,岁无荒饥。冬既寒而雪,春方交而雨。邦民德之,乃因民所欲而尊其知。正月之望,张灯公廨,以旁施于亭也,令民游观无禁。前乎此也,阴云XXXX暧,连日不开。膏火既举,霾云扫青,万象轩豁。城之中边,士女阗咽,以游以嬉,以歌以舞。穹壤之间,同一和气,官民之际,同一至乐,穆乎休哉。属吏徐鹿卿偶得周旋其间,思有以写父老之所欲言而不能言者以为公寿。顾其词语浅薄,不足发越,乃杂取东坡先生上元诸诗隐括成《酹江月》一阕,与邦民共歌之
雪销平野,正云开天宇,灯辉花市。明灭吐吞无尽藏,巧斗飞桥激水。铁马乡冰,牙旗穿夜,箫鼓声歌沸。丰年欢笑,酿成千里和气。
相欢交□游嬉,卖薪买酒,歌舞升平里。记得前年随玉辇,吹下天香扑鼻。璧月腾辉,仙球稳缒,归有传柑遗。来年此夜,通明仍许归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民生活安定,没有疾病和灾荒。冬天寒冷且有雪,春天将至开始降雨。全国人民都以他为他们心中所崇尚的知识而自豪。正月十五的晚上,公共办公室周围悬挂着彩灯,亭子两边都布置得当,让民众自由观赏游玩。之前的日子,天空阴暗有云层遮盖,连续多日不开晴。现在灯火点亮,云雾驱散,露出晴朗的天空。城市中间和边缘的人们熙熙攘攘,享受游玩的乐趣,唱歌跳舞。整个天地一片祥和,官员和人民共同分享快乐,这真是和谐美好。我的同僚徐鹿卿有幸参与其中,思考如何表达父老乡亲想要说却说不出口的话来祝愿大家幸福。但觉得语言贫乏无法充分表达,因此借鉴苏东坡先生的上元节诗词编成一首《酹江月》,与大家共同歌唱:
雪渐渐消融在平原之上,正当天空开放之时,花灯辉映在花市。变幻莫测的美景无穷尽,精巧绝伦的彩灯飞桥激起水花。铁马过冰河,牙旗穿过黑夜,箫鼓声歌声沸腾如火。丰收的年份满是欢笑,形成了千里的和谐之气。
相互快乐的游玩嬉戏,卖柴换酒,歌舞升平。还记得前年伴随皇帝出游,闻到了飘来的香气。明亮的月亮高高挂起,仙球稳稳当当地挂着,归来还有柑橘相赠。来年的今天夜晚,仍然允许我回到身边服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札瘥:生病的意思,这里是形容词,指百姓无病。
2. 荒饥:荒年粮食匮乏的困境。
3. 阴云XXXX暧:原文残缺,暂缺。
4. 阗咽:形容人群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
5. 穹壤:天地之间。
6. 和气:祥和之气。
7. 穆乎休哉:赞美美好的词语,意指多么美好啊。
8. 顾:可是,但。
9. 父老:古代对老人的尊称,泛指老百姓。
10. 隐括:模仿他人作品的格式或题材创作新作品。
11. 丰年:丰收之年。
12. 相随:相伴,一起。
13. 卖薪买酒:用卖柴火的钱买酒,形容生活虽然简朴,但是快乐满足。
14. 璧月腾辉:明亮的月光照耀。
15. 仙球稳缒:形容球体悬挂得稳定,比喻生活安定。
16. 传柑遗:赠送柑子。
17. 通明:明亮。
18. 侍:陪伴,随从。
去完善
赏析
《酹江月》:描绘了人民在春节元宵时节的欢快情景,通过灯火辉煌的花市、热闹的游乐和歌舞升平的景象来表现民间的喜悦氛围。诗词中,诗人用“卖薪买酒”的形象描绘出人民的乐观生活态度,同时以百姓的角度表达了对官员治理下的太平盛世的感激之情。最后,借助苏轼的上元诗句,表达了期盼来年更加繁荣美好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酹江月》是南宋词人徐鹿卿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25年前后。此时正值南宋中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徐鹿卿生活在这个时期,他曾任国子博士、宗正寺主簿等职,对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
《酹江月》一词通过描绘江边月夜的美景,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词中“月淡潮平”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局势,也表现了词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而“隔岸”的远景则象征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