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其一
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为惊钩闻鼓动,鸟因避帜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广袤的田野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涧蜿蜒曲折,路径幽微。鱼儿在水面游弋,偶尔受到投掷的鱼钩的惊吓而快速游动;鸟儿因为躲避旗帜挥舞,掠过人群飞往别处。江南和北方的景象有何区别呢?两位将领所在之地遥不可及,他们仍然不能回乡。思绪涌上心头,百感交集,十年的历程究竟是为了什么?此时此刻,我独自一人站在夕阳下,带着疲惫的马匹,不禁感到无尽的惆怅。

去完善
释义
1. 郁葱:繁茂葱郁;形容草木苍翠。
2. 千里绿阴肥:形容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色。绿阴,绿色的树荫。肥,茂盛。
3. 涧水萦纡:涧水曲折流动。萦纡,弯曲,盘旋。
4. 一径微:一条小路上杂草丛生,显得荒芜。
5. 鱼为惊钩:鱼儿因为被鱼钩惊吓而四处逃窜。
6. 闻鼓动:听到敲击声。
7. 鸟因避帜:鸟儿因为看到旗帜而躲避。
8. 江南塞北:指我国的南方和北方。
9. 何相似:为何相似。
10. 并郡:指地理位置接近的两个地区。
11. 桑干:古代河流名,即今永定河上游桑干河。
12. 十年成底事:指过去的十年间完成了哪些事情。
13. 独将羸马立斜晖:独自骑着瘦弱的马站在夕阳下。羸,瘦弱。斜晖,夕阳。

去完善
赏析
《出塞·其一》这首诗歌以“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开篇,描绘了边塞风光的雄壮与美丽。在这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出边疆山水的生机盎然。接着,诗人用“鱼为惊钩闻鼓动,鸟因避帜傍人飞”的生动形象来形容边塞的紧张气氛,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刻的战斗场景之中。
接下来,诗人在“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总未归”中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他通过对江南和塞北的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诗歌的最后两句“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无奈与感伤。在这里,诗人以羸弱的老马自比,暗示自己虽久经沙场,却未能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令人惋惜。
总之,《出塞·其一》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战斗场景以及对战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独特见解,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塞·其一》这首古诗是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1年至1567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海防形势严峻,倭寇频繁侵犯沿海地区,民众深受其害。戚继光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都指挥使,负责沿海地区的防御工作。他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提升官兵的战斗力,成功击退倭寇,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
与此同时,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也颇为激烈。当时的皇帝嘉靖帝沉迷修道,不问朝政,宦官权臣当道,政治腐败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戚继光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忠诚为国,一心为民,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