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取池
挠之亦浊,澄之亦清。
名曰自取,濯足濯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轻抚摸它,它会变得浑浊;静静地沉淀它,它又会变得清澈。这就像名字一样,是自己在取,既可以洗涤双脚,又可以清洗头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自取池:传说中的水池,相传为唐尧时所筑。据《庄子·天下篇》记载,尧曾经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并认为尧的话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于是去山下的颍水边洗耳。
2. 挠之亦浊:形容水被搅动后会变得浑浊。
3. 澄之亦清:澄清后又会变清澈。
4. 濯足濯缨:濯,洗涤。足,脚;缨,系在马颈上的丝带。这句话意思是用水既可以洗双脚,也可以洗马缨。这里用来比喻事物各有其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自取池》以自然景象为描绘对象,通过“挠之亦浊,澄之亦清”的观察和体验,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哲理。诗人将浑浊的水比作生活中的困扰和烦恼,而清澈的水则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清净。因此,这首诗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获得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取池》是明代抗倭名将、文学家戚继光的杰作。这首诗创作于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555年前后)。在这个时期,倭寇屡次侵扰东南沿海,百姓生活困苦。戚继光临危受命,担任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书、参将等职,担负起保卫海疆的重任。在他的领导下,明朝军队取得了多次胜利,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在诗中,戚继光以宝剑自喻,表达了他在抗击倭寇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同时,他也对那些不务正业、贪图安逸的人提出了批评,希望他们能够效仿自己,为国家尽忠效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