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舍身台·其一

标题包含
登舍身台·其一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已自多。 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于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勤奋好学,立志报国。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父职,...查看更多
sandyheyhey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唱过舍身的歌曲,如今登上山顶心情又如何? 回顾国家的领土,我独自感慨万千,稀疏的头发为了谁而变白! 手里的剑将胡饼分开,人们紧随其后,用手捧起清澈的泉水已经足够多了。 回头看着那座朱门里充满了歌舞之地,面前摆放着香炉在询问食物的味道和调和。
sandyheyhey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向来:从过去到现在为止。 2. 舍身歌:指古代士兵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战斗之歌。 3. 封疆:疆土,领土。 4. 独感:独自感慨。 5. 萧疏:稀疏;稀稀拉拉。 6. 鬓发:耳边的头发。 7. 皤:白。 8. 剑分胡饼:指用刀剑分割敌阵,就像用刀切开胡饼一样容易。 9. 从人后:跟随别人之后。 10. 掬:双手捧着。 11. 朱门:古代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表示尊贵。 12. 列鼎:摆放盛有食物的鼎。 13. 问调和:询问烹饪方法和调料。
sandyheyhey
去完善
赏析
《登舍身台·其一》戚继光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舍身台的所见所感。诗人在此回想起了曾经唱过的舍身歌,如今再次登临,心情却已不同。他感慨地看着曾经的疆土,却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变得稀疏苍白。诗人以剑分割胡饼和手捧流泉的形象,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与坚韧不拔。最后,诗人回头望向繁华的朱门歌舞之地,那里的人们正在享受着美食佳肴,而他却在这舍身台上独自沉思。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表达了他的壮志凌云,又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sandyheyhey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南方倭寇泛滥,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将领戚继光因成功抗击倭寇、保障百姓生活而名噪一时。然而,朝廷内部却对这位功臣颇为猜忌,甚至有人密谋陷害他。在这种背景下,戚继光登上舍身台,写下这首《登舍身台·其一》。 诗中以"大荒东海水如天"来形容他所面临的环境恶劣;以"雁叫霜林"喻自己如身处寒秋中的孤雁;"朱颜几时再少年"更反映了他在挣扎中寻求希望的心境。这一切都表现出戚继光在孤独和困境中所坚守的信念:“国事如此,我为君忧。”最后两句“马上功名谁得似?祖生鞭动笞风雷!”更是表达了他对朝廷那些胆小怕事的权臣的愤怒和对未来的期盼。整首诗情感热烈,语言质朴,凸显了戚继光的铮铮铁骨和家国情怀。
sandyheyhey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