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文登营

标题包含
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于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勤奋好学,立志报国。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父职,...查看更多
Sputink28
去完善

译文
袅袅双旗飘过海涯,拂晓的烟雾轻轻环绕着田野农家。 是谁将春色送到这断垣残壁?唯有天风把短笛相迎。 秋水消退,秦时的石头还在,海潮涌来却不见了汉代的木筏。 虽然知道远方的国度充满渺茫,但也不敢忘记危险和责任,不辜负每一寸时光。
Sputink28
去完善
释义
1. 文登营:位于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是明朝戍守海防的军事要地之一。 2. 冉冉:缓慢移动的样子。 3. 双幡:指军中的旗帜。 4. 晓烟:清晨的烟雾。 5. 残堞:断壁残垣,这里指古城墙。 6. 短笳:短小的竹管乐器,声音凄凉,古人常用于军中。 7. 秦代石:秦始皇时期修建的离宫别馆遗址。 8. 汉时槎:汉代用来测量海水深浅的工具。 9. 百国:众多的国家。 10. 微茫:模糊不清。
Sputink28
去完善
赏析
《过文登营》是一首描绘海景、表现诗人忠君报国之志的诗。诗中,戚继光以悠扬的笔触描绘了文登营周围的海景,海风轻拂,春日已临,透露出一股浩渺之气。同时,他借海水退去时的秦代遗址以及消逝的汉代船只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更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虽然前方路途艰险,但他仍然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始终保持着警惕之心,表现出忠诚敬业的品质和勇敢担当的精神风貌。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一种婉约与豪放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既热爱祖国河山又严阵以待的姿态,令人敬佩不已。
Sputink28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文登营》这首诗是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所作。它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1年-1566年)。那时,倭寇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百姓疾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戚继光在此时期,成为了一名将领,担起了抗击倭寇的重任。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使他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他军旅生涯的早期,曾在文登营驻防,与当地军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Sputink28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