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征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阇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寒冷的溪水边,旗帜飘扬,弯弯曲曲的小径延伸向远方。一群群沙鸥在安详地休息,似乎还未被这嘈杂的声音所打扰。突然,一阵尖锐的号角和锣鼓声响起,打破了深山的宁静,使山林中的鸟儿惊慌失措,连老禅师也受到了惊吓。

去完善
释义
1. 晓:指黎明时分。
2. 征:出征。
3. 霜溪:冬天的溪水。
4. 曲曲:曲折蜿蜒的样子。
5. 转:转动,这里是军队行进的意思。
6. 旌旗:古代军队的旗帜。
7. 几许:多少。
8. 沙鸥:沙滩上的鸥鸟。
9. 睡未知:睡觉还没醒。
10. 笳:古代的管乐器。
11. 鼓:古代的打击乐器。
12. 高寒:天高气爽的季节。
13. 吹起:吹响。
14. 深山:山中深处。
15. 惊杀:惊吓。
16. 老阇黎:年老的大德高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军队行军过程中的清晨景象,表现出了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气氛。诗人通过描绘山间曲折的溪流、悠闲的沙鸥和突然响起的笳鼓声,营造出一种宁静与紧张相互交织的氛围。同时,通过“惊杀老阇黎”这一句,展现出战场上的意外与危险。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晓征》是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文学家戚继光的一首描绘军旅生涯的词作。这首词大约创作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当时戚继光年仅二十多岁,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日常训练军队外,还参加了抗击倭寇的战争。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磨砺了自己的意志,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一方面,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官僚制度日渐衰弱。在这种背景下,戚继光毅然投身军旅,立志保家卫国。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