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灵符
病骨嶙嶙强自撑,每从马革问余生。
而今万里无烽火,不用灵符辟五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体瘦弱却努力支撑,每当骑在马上就感叹生命无常。现在国家安宁没有战火,自然不需要用神奇的符咒来驱散兵器上的戾气。

去完善
释义
1. 赤灵符:指古代的护身符,古人认为可以避邪祛病。
2.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曾用“灵符”来激励士兵抗倭斗志。
3. 病骨嶙嶙:形容身体虚弱,病痛折磨的状态。
4. 马革:这里指战场。古代士兵战死沙场,尸体会被包裹在马革中埋葬。
5. 五兵:五种兵器,具体指哪些在古代说法不一,通常包括弓、箭、剑、戈、戟等。
6. 无烽火:表示天下太平,没有战争。

去完善
赏析
《赤灵符》是明代名将戚继光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以病体沉重却仍勉力支撑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军中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他向战场上的生死较量寻求生存的意义,体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然而,当国家和平安宁时,这种激情和力量似乎无处安放,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他调侃道:“如今万里无烽火,不用灵符辟五兵。”这是对和平时期英雄使命的无奈感叹,也是对中国古代战士独特气质的深刻揭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赤灵符》是明朝著名军事家、诗人戚继光的一首咏史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587年,正值明朝晚期。在这段时间里,戚继光经历了从年少成名到中年失意的复杂人生经历。他曾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民族英雄。然而,在明末政治腐朽的黑暗背景下,戚继光逐渐受到排挤和打压,最终被贬回乡。
与此同时,明朝晚期社会矛盾激化,宦官当权、腐败丛生,民间疾苦重重。戚继光在诗歌中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赤灵符》隐喻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的“符咒”。他借古讽今,通过描述战国时期的刺客荆轲赴秦行刺一事,呼吁正直之士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这首诗展现了戚继光崇高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