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阁
阁虚云出没,云阁两无心。
旌旆千山立,笙竽万籁深。
相君聊暇日,篮舆得幽寻。
徙倚天东北,狼烟犹尔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浮云在楼阁之间穿梭,仿佛它们与楼阁都了无心事。群山之间旗帜飘扬,各种乐声交汇在一起,使得周围的气氛愈发深邃。闲暇之余,您(指一位地位较高的君主)乘着竹轿,寻找宁静和幽静。您仰望天空,看到西北方向升起浓烟,那是战争的消息又传来。
去完善
释义
《白云阁》史尧弼: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登临白云阁的所见所感。
注释如下:
1. 白云阁:诗中的地点。
2. 阁虚云出没:指白云在楼阁上空飘浮不定。
3. 云阁两无心:表示楼阁与白云皆无心事。
4. 旌旆:旗帜。这里形容千山之景。
5. 笙竽:古代乐器,这里形容各种声音。
6. 万籁深:指声音混杂且深远。
7. 相君:指当时的官员或大臣。
8. 篮舆:竹轿子,此处代指坐轿之人。
9. 徙倚:徘徊。
10. 天东北:指诗人的位置偏东北方向。
11. 狼烟:烽火,用以报警。
12. 犹尔侵:依然受到侵犯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白云阁》史尧弼
此诗通过对白云阁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战争的感慨。首联“阁虚云出没,云阁两无心”,言白云在楼阁之间自由出没,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颔联“旌旆千山立,笙竽万籁深”,借山水间的景象暗喻战事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以千山的旌旗和万籁的笙竽比喻战事的影响深远。颈联“相君聊暇日,篮舆得幽寻”,则表现了诗人在乱世之中依然能独善其身,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尾联“徙倚天东北,狼烟犹尔侵”,进一步揭示战争的现实,狼烟虽在天之东北,但战争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又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现实,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云阁》是南宋诗人史尧弼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95年前后,正是南宋时期,国家政治昏暗,外患严重。
在这个时期,史尧弼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直言敢谏,多次被贬谪。他的生活困苦,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民请命。
这个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北方的金国却日益强大,对南宋构成威胁。同时,国内的官僚腐败,民生疾苦,这一切都让史尧弼深感忧虑。他在《白云阁》中写道:“江表今犹在,中原已陆沉。”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