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桑陌
姑待三年采,聊为卒岁谋。
可怜齐鲁俗,乃欲比封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等待三年后再去采摘,只为度过这最后的日子。
真是可怜了那些山东地区的人们,竟然想要和封侯的人相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柔桑陌:古地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2. 姑待:暂且等待。
3. 三年采:三年的准备时间。
4. 卒岁谋:度过一年的生计。
5. 可怜:可惜。
6. 齐鲁俗: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风俗习惯。
7. 乃欲:竟然想要。
8. 封侯:古代诸侯受封赏的官职,这里指荣华富贵。
去完善
赏析
《柔桑陌》这首词以柔桑为题,描绘了丰收的景象和对劳动人民的歌颂。首先,“姑待三年采,聊为卒岁谋”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敬重。农民们辛勤耕耘,耐心等待三年的收成,只为度过一年的生活。这种勤劳、质朴的品质令人敬佩。
其次,“可怜齐鲁俗,乃欲比封侯”则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尽管山东一带的农民过着简朴的生活,然而社会上仍有许多人追求功名利禄,向往荣华富贵。这一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总的来说,《柔桑陌》这首词通过对丰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思考,也展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柔桑陌》是南宋著名诗人史尧弼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0年前后,正值金国入侵中原,南宋偏安江南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拿起笔杆,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感慨。
史尧弼作为南宋文人,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他的这首《柔桑陌》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抒发了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的深深同情。在诗中,他描绘了战乱中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情景,以及自己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的心声,也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