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康庐渡江淮山拜诸祖塔道中作
涩舟沙水岸棱棱,岸上春泥深涴藤。
回首康山怀结社,真情祖室事传灯。
子孙亹亹雪庭可,衣钵绳绳舂屋能。
坐照少林墙面意,湛明心地莹如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船停靠在岸边,河滩上的沙子显得有些崎岖。岸上春天来临,藤蔓被厚厚的泥土沾染。回头看向康山,想起曾经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真诚的友谊如同传递薪火一般得以传承。子孙后代勤奋不已,发扬家风信念坚定。他们继承了传统的衣钵,也能肩负起家庭的责任。禅宗和尚顿悟的过程仿佛照亮内心世界,心地的清明纯洁如冰一样晶莹剔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康庐:即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著名的山水旅游胜地。
2. 渡江淮山:此处指从长江以南地区去往淮河流域的山地。
3. 诸祖塔:指禅宗历代祖师之墓塔。
4. 道中作:旅途中创作的诗篇。
5. 涩舟:行驶不快的船。
6. 沙水:沙质河床的河水。
7. 棱棱:形容岸边的石块突出貌。
8. 春泥:春天的泥土。
9. 深涴藤:深深地涂抹在藤蔓上。
10. 康山怀结社:康山是庐山的一部分,这里代指庐山。怀结社是指怀念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组织社团的活动。
11. 真情祖室事传灯:指传承禅宗真谛的事情。祖室,指禅宗五家七宗的发源地。传灯,比喻传授禅宗法门。
12. 子孙亹亹雪庭可:指禅宗各派皆有优秀弟子传承。亹亹,勤勉不懈的样子。雪庭,即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13. 衣钵绳绳舂屋能:意指禅宗法脉代代相传,正如舂米时的绳索,永续不断。舂屋,即舂米房。
14. 坐照:通过打坐来观照自己的思想言行。
15. 少林:此处指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市,是中国禅宗祖庭。
16. 墙面意:禅宗常用词语,意为如同面对墙壁般的心境,表示内心平静、心无旁鹜的状态。
17. 湛明:清澈明亮。
18. 心地:佛教用语,指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19. 莹如冰:像冰一样晶莹剔透。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释正觉游历江准之际所作,描绘了涩舟、沙水、岸棱等景象,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佛教情怀与禅宗悟道之心。
首句“涩舟沙水岸棱棱”以涩舟的形象比喻人生的困境,衬托出江边泥沙和岸上的春泥,暗示着诗人当下的生活环境。次句“岸上春泥深涴藤”则借春泥加深岸边藤蔓的污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的“回首康山怀结社”,诗人回顾起曾经结社的康山,流露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同时表现出自己矢志不渝地传承禅宗教义的坚定信念。紧接着的“真情祖室事传灯”,通过描述真实情感的祖室事传灯场景,再次强调了对禅宗事业的忠诚态度。
在“子孙亹亹雪庭可”一句中,诗人用亹亹来形容子孙们认真学习和继承禅宗理念的过程,表达了对他们赞誉和期望。接下来的“衣钵绳绳舂屋能”则表达了自己对禅宗衣钵传承的认可和赞扬,认为继承者们都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尾联“坐照少林墙面意,湛明心地莹如冰”则是对禅宗真谛的领悟和表达,传达了诗人深入理解禅宗教义后内心的清澈与宁静,宛如冰雪般晶莹透亮。整首诗既富有浓厚的禅宗哲理,又表现了诗人个人的深厚感情,使得诗歌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康庐渡江淮山拜诸祖塔道中作》是宋代高僧释正觉的一首游历山水、感慨身世的诗篇。诗人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对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感悟。
首先,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应为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士大夫的地位受到尊崇,佛教文化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发展。释正觉作为一位禅宗高僧,其游历之路既体现了禅者对自然的追求,又展现了他们所具有的社会地位。
其次,这个时段与诗人密切相关的人生际遇主要表现为游历各地的名胜古迹,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体验。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行旅之中向逝去的祖师们致敬,同时也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展现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
最后,同时间段内与诗人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主要涉及宋代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状况。当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佛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释正觉的诗篇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文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