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三九

标题包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三九
兀坐涧阴,潭空月沉。 三乘乘外,一印印心。 师子循行师子吼,旃檀围绕旃檀林。 诸尘说法诸尘听,莫道无人为赏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正觉,俗名李元吉,字正觉,号明心子。他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卒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 释正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对佛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独自坐在山涧的阴影里,清澈的潭水映照着月亮的倒影。 三种方法相互印证,一颗智慧之印根植心灵。 狮子在人群中宣扬狮子吼法,如同檀香树环绕着檀香树林。 无数的尘埃中,各自诉说各自的领悟,别以为没有人在倾听、欣赏这美妙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兀坐涧阴":注释:兀坐,单独静坐;涧阴,山涧背阴处。意为在寂静的山涧边独自静坐。 2. "潭空月沉":注释:潭空,水面平静如镜;月沉,月亮落下。这里描绘了夜晚的景象。 3. "三乘乘外":注释:三乘,佛教中的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乘外,超越世俗之意。这句意味着超越了世俗的执着,进入更高的境界。 4. "一印印心":注释:一印,指佛祖的教义;印心,领悟到内心的真理。这句表示领会了佛祖的教诲,心中豁然开朗。 5. "师子循行师子吼":注释:师子,狮子;循行,沿着道路行走;师子吼,狮子的吼声。这里用来比喻老师或高僧传播佛法时威仪庄重。 6. "旃檀围绕旃檀林":注释:旃檀,檀香树;围绕,周围都是;旃檀林,檀香树林。这句形容僧侣聚集的地方,充满祥和之气。 7. "诸尘说法诸尘听":注释:诸尘,各种尘世事物;说法,传播佛法;诸尘听,众生聆听佛法。这句话表达佛法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可以听闻领悟。 8. "莫道无人为赏音":注释:莫道,不要说;赏音,欣赏音乐的知音。这句寓意不要认为没有人理解你的言行,总有懂得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禅意盎然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禅宗修行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心境与修行的赞美。首句“兀坐涧阴,潭空月沉”,描述了禅人在幽静的涧水之畔静坐参禅,心境宁静如水中的月亮,不受世俗纷扰。接着,诗人通过“三乘乘外,一印印心”来强调禅宗的独特性,即不拘泥于佛教教义的束缚,而是直探心灵的本质。 接下来的“师子循行师子吼,旃檀围绕旃檀林”则是对禅人超凡脱俗形象的进一步描绘。狮子是佛教的象征,代表勇猛和智慧,而旃檀则是佛教的名贵香木,用以比喻佛法的芳香和高洁。诗人的意思是,禅人像雄狮一样威武地在丛林中独行,发出的狮子吼,吸引了如同旃檀树林一样的信徒围绕在身边。 最后两句“诸尘说法诸尘听,莫道无人为赏音”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尽管禅人默默地修行,但他的智慧和教导却能感化众生,所以不要认为他的教诲无人欣赏和领悟。整首诗展示了禅人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同时也反映出禅宗精神对世人的深远影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三九》是宋代诗僧释正觉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石门文字禅》一书中。这首诗歌颂了禅人的超凡脱俗、清净无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禅宗佛法的信仰和敬仰。 在创作时间上,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至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间段内,释正觉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他曾游历四方,寻访名师,钻研佛学,最终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成为著名的诗僧。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此外,他还在各地讲经说法,弘扬禅宗佛法,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禅宗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参禅问道,寻求心灵的慰藉。释正觉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诗僧,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这种风尚。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北宋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许多著名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等都在此时活跃于文坛,他们的作品对释正觉的诗风产生了一定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