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五八
南台之静,中邑之应。
圆明之知,平等之性。
烂柯棋局樵,钓雪华亭艇。
披丛林明白之襟,握云水清凉之柄。
动自风流,闲宜月定。
心闻况是赏音,相廗何妨打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南台的宁静中,有中邑的反应。
在圆融的智慧中,展现平等的本性。
观弈棋如同观赏灿烂柯枝间的景色,泛舟垂钓仿若于漫天飞雪中的华亭。
披着丛林碧绿的衣襟,紧握云雾水流的清凉扇柄。
活动自如,闲时赏月最宜。
心中的愉悦能引来知音共鸣,相互依存并不妨碍赋诗言志。
去完善
释义
1. 南台:中国台湾的别称。这里指台湾省台北市的一个风景名胜“南台”。
2. 中邑: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地区。这里代指中国古代某个城市。
3. 圆明:这里指明朝时期著名的园林建筑“圆明园”。
4. 烂柯棋局:指围棋对弈或象棋比赛中的胜负局势。
5. 樵:砍柴的人,这里代指下棋的对弈者。
6. 钓雪华亭艇:描述在雪后的湖面上垂钓的场景。
7. 披:敞开、展示。
8. 丛林:指佛教寺庙。
9. 明白之襟:表达清楚、明了的胸襟。
10. 握:掌握。
11. 云水:比喻奔波不定的生活。
12. 清凉之柄:表示清静无为的心境。
13. 动自风流:形容人物潇洒、不拘小节的风度。
14. 闲宜月定:指在宁静的夜晚保持内心平静的状态。
15. 心闻:倾听内心的声音。
16. 赏音:知音、知己。
17. 相庴:意为在一起、相互依靠。
18. 打令:一种愉快的歌声或舞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人在宁静的环境中展现出独特的心境和智慧。诗中以南台的安静和中邑的响应为开篇,强调禅人所处的环境氛围。接着描述他的智慧和对等的态度,如同烂柯山下的樵夫,又似在雪中的钓艇,表现出禅人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诗人以“披丛林明白之襟”和“握云水清凉之柄”形象地传达出禅人的内心世界,既充满生机又不失清雅。行动之间流露出风度,闲暇时则沉浸于内心的平静。诗歌最后两句提到,这位禅人的心性和智慧犹如音乐中的知音,相互理解和支持。整首诗展现了禅人的内心修养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五八》是宋代诗僧释正觉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54年前后,即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禅宗思想盛行,文人墨客热衷于禅修和禅诗创作。
释正觉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游历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禅师和高僧。他在禅宗修行上颇有成就,成为了一位知名的诗僧。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表达禅意为主,作品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在宋代,禅宗思想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许多文人学者纷纷出家为僧,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宁静。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也相对宽容。因此,释正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情,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禅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