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钱顗喜雨

标题包含
次韵钱顗喜雨
山川灵秀降丰穰,十里油云泽我疆。 为叩明神虞岁旱,故飘甘泽助春阳。 征人共解江头缆,游女争夸陌上桑。 令尹爱民形喜色,作诗先已报丰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水钟灵毓秀带来丰收,十里的天空弥漫着云彩润泽我们的土地。为了向光明的神明祈求不再干旱,因此播撒甘甜的雨水辅助春天的阳光。士兵们共同解开江边缆绳,妇女们在田间争抢桑树。县令因关爱百姓满面喜色,为此事写诗宣告吉祥之兆。
去完善
释义
1. 山川灵秀:指天地间的美好灵气,这里借指自然环境的优美。 2. 降丰穰:降下丰收的庄稼,指雨水滋润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 十里油云:形容天空中密布的云彩,用以表现雨前的气象变化。 4. 泽我疆:润泽我所管辖的土地,指雨水滋润农田,有利于农业生产。 5. 为叩明神虞岁旱:向神明祈求保佑,担忧干旱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6. 故飘甘泽:因此降下甜美的雨水。 7. 征人:外出谋生的人,这里指农民。 8. 江头缆:江边的船缆,这里指农民准备渡江北上的场景。 9. 游女:游玩的女子,这里借指春天时田间耕作的女子。 10. 争夸陌上桑:争相夸赞田间的桑树,表示春天的到来和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 11. 令尹:古代官职,这里指当地的行政长官。 12. 爱民形喜色:关爱百姓的喜悦之情,借指官员关心民生福祉。 13. 作诗先已报丰祥:诗人借此表达瑞兆,预言农业丰收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政治家赵抃(字阅道)所作,他在任成都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滋润万物的春雨的感激之情。 首联“山川灵秀降丰穰,十里油云泽我疆”,开篇即点明主题:在山川灵气的润泽下,大地丰收景象丰富。诗人用“十里油云”来形容春雨笼罩大地的广阔范围,彰显了雨的滋润力。 颔联“为叩明神虞岁旱,故飘甘泽助春阳”,以虔诚的姿态祈求神明庇佑年景顺利、风调雨顺。这里,诗人化用了祈祷者向神明求雨的象征,暗示了此诗正是为了感谢及时降临的春雨而作。 颈联“征人共解江头缆,游女争夸陌上桑”,进一步展示了春雨带来的喜人景象。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们共同庆祝降雨的降临,仿佛看到未来的丰收在望;而河边洗衣的姑娘们也称赞着春雨滋润下的桑叶繁茂,预见了蚕茧的丰收。 尾联“令尹爱民形喜色,作诗先已报丰祥”,指出身为父母官的诗人对于民生福祉的关心,以及他对未来丰收的美好期许。令尹在这里指的是赵抃自己,他以愉快的心情写下这首诗,以此表达内心对丰收的喜悦和对上天的感激之情。 整首诗以丰富的形象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春雨对农田的滋养和民众的振奋。诗人通过描绘喜人的丰收景象,表达了对于上天的感激以及对民生福祉的关注,显示了深切的为民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赵抃于公元1050年创作了《次韵钱顗喜雨》。在这一年里,赵抃出任杭州知府,主要负责治理钱塘江沿岸的水患问题。他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期望通过自己的治理来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 这一时期,宋朝的官僚体制逐渐腐化,政治氛围相对沉闷。但赵抃始终坚守儒家的道德观念,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他严谨治政,严于律己,为民请命,被百姓誉为“赵清献公”。 在这段时间里,杭州地区遭遇严重旱情,农田干旱,河水断流,民生困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赵抃积极呼吁朝廷拨款救济灾民,并亲自组织兴修水利设施,以保障农田灌溉和民众生活用水。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成功治理了钱塘江水患,使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此外,赵抃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在杭州设立了书院,聘请知名学者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修的人才。他还大力提倡诗赋创作,倡导诗歌艺术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百姓心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抃写下了这首《次韵钱顗喜雨》,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热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